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9(2 / 2)

加入书签

  “老北京打卤面,”陈悠端出今晚以汤为主的主食,介绍讲解,“北京人习惯主食和第一道热菜同上,不像南方主食在最末一道热菜之后。带皮五花肉、秋耳、黄花菜、水发香菇、蛋花煮成一锅,酱油调色、盐调味、水淀粉勾芡。面条用中筋面粉、鸡蛋、几滴醋,捶打擀制,不加碱面儿——碱通过破坏维生素B族,产生‘出筋’、‘上劲’的‘筋道’、‘有嚼劲’口感;纯碱即钠盐,增加钠摄入量——高速冲压同样破坏维生素B族,使面条耐煮、耐嚼,而减少钠摄入。和面用鸡蛋代替水,获得更多优质蛋白。”

  老人看到打卤面就忙不迭称赞:“这个好,让大家伙儿知道,老北京不只炸酱面——面条真筋道,不花功夫捶打的,总差这一口嚼劲儿。”

  小姜“呼噜呼噜”连吃两大口面条,才顾得上给出好评:“太好吃了!我小时候过生日,家里都是做打卤面,工作忙起来顾不上,外面吃的总是勾芡重、盐大、酱油色深。”

  劳安迪的注意力却到了饮食之外:“哎……等一下,这个面碗和底下的碟子为什么不一样?外公用方碟,我和小姜用圆碟?”并且,老人所用方碟旁的筷搁是立山样,劳安迪和助理圆碟旁的筷搁是卧水样。

  “你自己有餐厅,这个不懂?”陈悠一直以为这是餐饮文化常识,“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饮食也一样,食器用圆形,‘一团和气’,偶尔用长圆形专为摆整条鱼。不许见着带棱角的,比如三角、长方、六边、八角形。单一个例外,就是礼器上借正方形,代表‘天圆地方’。后来化用于餐桌,表示对长辈、德高望重者的尊崇,但也必须用套碟、套盘、套碗形式,不能单器出现,并且圆在上、方在下,不能错,四角不得朝向用餐者。外国人不讲究,餐具多棱角,刀叉利器也不避讳,不懂传统文化的中国人乍见之下觉得新奇,照搬回中餐,莽撞失礼。”

  劳安迪听懂了,假意刁难、实则玩笑:“你现在只拿一套‘天圆地方’,算不算‘看人下菜碟’?”

  “按年龄说,你勉强算是我长辈,”陈悠点头憋笑,“‘劳叔叔’请稍等,我帮您换个碟子。”

  小姜听了,“哧哧”地笑个不停。

  这种便宜劳安迪可不想占,忙不迭冲陈悠摆手:“谢谢你!千万不要!”

  “米粉肉杏鲍菇蒸牛奶包,”陈悠端上以摄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为主的主食,“米粉肉是北京年节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菜。近几年随着生活改善、对健康要求提高,很多人觉得米粉肉油腻,不宜多吃,我把它改良,和北方人爱吃的面食结合。五花肉粒、杏鲍菇丝、浸泡过的米粉混在一起,增加膳食纤维,减低动物脂肪含量,用甜面酱、红糖和香料提前腌一晚。包子皮用面粉、马铃薯粉、全脂牛乳、酵母发酵制成。全脂牛乳是钙质、动物蛋白和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其中的天然奶油、乳糖和盐分即可作为面粉改良剂,稍事捶打就能获得理想筋度,无需热量更高、维生素B族含量更少的高筋面粉。”她还尝试过在荷叶粉蒸肉、梅菜扣肉里添加杏鲍菇片,气味清淡的杏鲍菇吸收了菜肉香料的浓郁汤汁,味道极鲜,口感颇嫩,远胜肉类。

  小姜又是食物塞了满嘴,顾不得“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规矩,赞不绝口:“嗯嗯,太好吃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禁限令不让用‘入口即化’对吧?”

  还是老人的品评更见门道:“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鲜、嫩、粉、韧。味道还是正宗的米粉肉,不觉得有菌菇,但是比吃纯肉的胃里舒坦,心思巧妙。酱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