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23(2 / 2)

加入书签

拿下吐谷浑都城伏俟后,姜松麾下大军并没有休整,而地在李靖的的指挥下,由雄阔海、尉迟恭、程咬金、刘宏基、薛万彻、冯立六人各率领自己的突骑师团对残余的吐谷浑铁骑进行彻底的清剿。

伏允掌控的地盘极其大,还有无数个重镇。那些城镇驻守的吐谷浑士兵虽然被伏允抽调了大半,不过都还是有重兵驻扎。关键是吐谷浑人是半马背民族,制下的羌、党项、吐蕃等奴仆全都是马背民族,只要战争一来,一个命令下去就能成军,算得上是全民阶兵不为过。只是实力比强盛时期的吐谷浑人差了好多。

决战时还五万多吐谷浑铁骑不知去向。经姜松、李靖等人分析研究后确定,五万铁骑应该逃回原来的城镇,有的估计继续跟随在伏允可汗麾下,这些都是不稳定的因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否则后患无穷。

内政方面由杜如晦、韦福嗣、裴世矩三名牛掰人物带着一波文职官员具体负责处理。毕竟刚刚拿下伏允城,有好多政务事宜需要解决,特别是要安置好羌、党项、吐蕃等百姓的生产生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一些吐谷浑的老弱妇少同样需要安置,其工作量是巨大的。

姜松没有掺和这些事务,而带着一波工匠及俘虏在西海旁边修建超大型盐厂。西海是一个盐含量量非常高的盐海,其盐的浓度比大海的含盐量高出无数倍。在这样的地方生产食盐,出盐率、产量都会有极大的优势。

在西海修建大型盐厂还有个重要的原因,生产出来的食盐直接销售给草原各部落及西域、吐蕃诸国。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本来这些地方就不生产食盐,数千年来,草原民族的住址都是依靠从中原采购或中原商人销售到草原上。

一旦西海建好盐厂,只要生产出来,根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最重要的是在中原,食盐是朝廷垄断生产、经营,受朝廷严格控制。西海生产出来的食盐,姜松也不打算销售到中原一带,姜松不想和朝廷发生冲突。

姜松也清楚,一旦西海建好盐厂,迟早朝廷、皇帝会知道,要想不泄露出去是不可能的。不过姜松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征伐大军的军费来源。把盐厂的大多数股份由后勤保障部接管,其余部分算是给各级将领的股权,姜松自己不要,就算出事也没啥关系。

姜松带领上万名吐谷浑俘虏,在工匠的指挥下修建于厂的仓库、厂房、盐池等各种设施。同时在盐厂旁边还专门修建一个产品交易市场,这一方面为销售食盐做准备,同时也能让这地方成为连接西域诸国的产品交易中心。

十月下旬后,西海盐厂正式投厂。本盐厂同样是采取晒盐工艺,只是目前是冬季,日照温度太低,晚上盐池里都会接冰。从而让食盐的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高。这主要是姜松的指导下取得的。

其实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后世人都明白,冰是不含盐的。白天把盐池里所结的冰全部清理出来,到了晚上让其结冰,加上白天的日照,很容易生产出食盐,甚至比完全采用日晒法的生产量更快。

看着盐池里大片大片雪白结晶的食盐,杜如晦、韦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