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1 / 1)

加入书签

点儿像骂人。”

  坐在诊疗室里,医嘱让陈悠有点儿恍惚,恍如隔世的前半生,仿佛突然被一道滔天的碧波劈开了横亘在眼前的干涸裂谷。

  医生连处方都懒得开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自己看着办吧。再有你这个饮食一直太油腻,胆结石也快了,不是想摘了吧?”

  噩耗接二连三,合着祖传中医“望闻问切”能医未疾是真的啊?陈悠抽了口冷气:“姑父,您别吓唬我……”

  我吓唬你骗诊金吗?医生没好气儿:“你们现在全这样儿,‘白加黑、五加二’,仗着自己年轻、能挣钱,不拿身体当回事儿。等老了,知道自己挣的那俩糟钱儿,就算治得起病,也遭不起罪、着不起急,就晚了,懂吗?——年轻人,没有生活不行。”

  陈悠在肚子里腹诽:谁愿终日没有生活?我们的生活,去哪儿了?

  总之就是城市变化反映经济日新月异、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陈悠的饮食条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提升,穷人乍富,不知不觉,日均油脂、糖、盐摄入量严重超标,还喜欢吃营养素含量极低的深加工食品——口腹上的光鲜富足掩盖了食品工业之恶。人体必需维生素和必要膳食纤维存储摄入量极低,必然导致健康受损。吃的起、病不起,那就得调整,不能太忙,还得忌口。从医院回家的当晚,陈悠就在厨房和客厅里一通扫荡,反思着日常餐桌上经常出现的各种高油、高糖、高盐菜品、外卖、零食、速食品,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必须改变。

  别人开店为赚钱,陈悠只为眼前,为了太阳第二天升起的时候,她能睁开眼睛。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陈悠可以提前下车寻觅安全地带,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刹车、跳车,所以她希望推广健康餐饮理念,精简人为加工,返璞归真,吝惜食物,不贪纵,既为人类自己,也为地球生态和谐。

  物质过剩的时代,如果消费者市场不能回归理性、倒逼产能削减关停,那么终有一天,自然界法则就会倒逼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甚至地球,也将不复存在。

  陈悠回到“归零”状态的初始设置,给自己的人生提出两个问题: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能做什么?当你一无所求的时候,想做什么?

  前半生的历练,各路精英、行业翘楚教给陈悠的多种生存技能赋予她“任性”的机会——“你可以说你不想做,但不能说你不会做”。什么都会,选择就多,想做什么都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反正工作难度、枯燥程度、客观因素、成功几率都是一样的,选自己喜欢的,不后悔,就行了。

  刚开始学习下厨的时候,陈悠往往是对着网红菜谱,用秤称量、计时器精确到秒,也总是失败。后来渐渐做的多了,成功经验逐一积累起来,触类旁通,有时只看个菜名和照片就能根据厨房常识搞定。计量秤被束之高阁,毕竟网上的大部分菜谱也只重卖相、口味,忽视健康,陈悠不能照搬,对食材种类要调整,调料也需相应减少,做得多了,仅凭大脑就能完成用量分析。因工作需要,学生时代就训练出来的时间意识也发挥了作用,五分钟以内的烹调完全可以靠着“心里有数”默默读秒,再加上眼力经验,从照本宣科的刻板变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彻底摆脱了手忙脚乱的计时器约束。照学照做是第一步,跟着营养学基础知识改进步骤、提高营养利用价值是第二步,用低热量替代高热量原料是第三步,至于能开店,则必须达到手眼脑配合度条件反射般的自动自发、熟练敏捷。而以往学过的医学、心理学和刑侦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她更好地观察食客健康状况、心理表现,为他们设计出更适合的餐单。

  有粉丝向陈悠请教“如何将饮食结构调整至科学?”并且担心“突然的调整恐怕无法适应,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五口人,众口难调,但健康隐患苗头已现”。陈悠听了跟着一起着急:人多更要用心,一下子改变,我也很难做到——我当初是用最笨的办法,每天记录自己和家人的饮食,用彩笔标示、归类营养元素,鱼、虾、肉类用红色,蛋、奶、豆类用蓝色,绿色蔬菜用绿色,番茄、胡萝卜用橙色,紫色蔬果、黑色谷物、褐色菌菇用紫色,酸度明显的水果用黄色,深加工、高热量零食、甜品用粉色,每天、每周都总结一次,对饮食中不合理的部分,有意识地逐渐减少、调整至合理,时间可以放宽松些,一至三个月,最多半年就能完成——自主烹饪的食物,“少油、少糖、少盐”永远是第一要义。食材越新鲜,加工手段越“粗犷”简单,营养元素保留越丰富,利用价值越高,热量囤积越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是供神用的,我们都是凡人。超规格享受,用老话说是“折福减寿”,按科学阐述就是:精细加工会造成营养物质不必要的损失,不利健康。

  陈悠有时候会想起古人说过的“君子远庖厨”,其实是“不得不远”,而不是不会,更不是轻蔑不屑。因为厨房实在好玩得很,学问也是枚举不尽,要真把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融会贯通起来,天下万物间的事理也再无难处难辨的了,恰似“治大国如烹小鲜”。但仁人君子万不能矢志于庖厨,耽于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