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5(2 / 2)

加入书签

  不仅如此,三家面馆出售的面统一用刻有“楼记”字样的瓷碗盛着。这种瓷碗白底青边,碗身刻着篆体“楼记”二字,是楼漫因专程让人制造的。

  店主在门前吆喝着,“各位客官,你们要是不想在本店享用,付了钱,面可自行端走,面碗吃完了搁在某处,我们自有人去收,只要不出了瓦肆就行。

  此语一出,众人皆惊。从来没有商家让人把碗带走的。一时间,人们纷纷围观看热闹。很多人不禁想试上一试,这其中,猎奇的人比真正需要的人还多。

  那日的戏棚里随处可见这种白底青边的碗。

  随后,楼漫因的楼记面馆以独特的营销模式迅速流传开来。自第一家面馆开始营业之后,楼漫因就开始着手布局其他瓦肆。现在基本上每一个瓦肆之中总会有一家乃至数家的楼记面馆。

  楼记仿佛已经是瓦肆的一张名片,来瓦肆若不尝尝楼记的面,那相当于没来。

  楼漫因也是故意为之。在临容城这条最繁华的街道,大大小小的瓦肆就有七个。而楼记面馆,只开在瓦肆之中,寻常街面上找寻不到。

  越是这样,慕名而来的人越多。

  一个月之后,月底清盘,算了算最早开的那家面馆的利润,除去地租,材料费,人工费等等,毛利润大概有十贯钱,也就是十两银子。虽然这还不及她买一两沉香。

  楼漫因依旧宝贝似的收起这十两银子,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桶金。

  楼漫因粗略的算了一笔帐,面馆总共开了十八家,若按此计算,一个月也有180两银子。最早开的那家面馆在人流量比较大的瓦肆,有些瓦肆人流量没有这么大,收益会有出入,但大致150两银子还是有的。况且按照这趋势,收益还会增长。

  没想到永安山下的那片商铺还没修建好,倒是先在这个行业里风生水起,这算不算无心插柳?

  楼记面馆的生意越做越大,打着楼记的招牌,自然也是不怕楼家知道的。

  楼承续调侃道:“最近总是听说楼记面馆,我还寻思着是哪位本家,没想到这位本家,还真是本家的。”

  楼承持则是赞赏的看着楼漫因,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小妹,当初不要嫁妆要香料铺,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警告她,做生意不是闹着玩,每一步都要稳当点。

  这是她大哥一贯的作风,求稳。这也是楼家能长久下去的原因。

  做生意,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楼漫因自然知道,自己这次多多少少有运气的成分。

  楼漫因回想自己开店的初衷,算得上是冲动的行为了,真的是说做就做了,甚至都未曾做一下市场调研。万一古代的人都不喜欢在逛瓦肆的时候吃面呢?

  所幸结果是好的,最后还是赚了。只不过,人不可能每一次都那么幸运。楼漫因开始慢慢的有些赞同她大哥的理念了,稳一点总是好的,稳一点才能走得更远。

  在楼记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