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8(2 / 2)
不过这一点,沈端砚早有打算。
他吩咐六安道:“先前我拿回了一卷刑部的卷宗,放在了书架上,你找出来。”
六安在沈端砚身后的书架子上一阵翻弄,很快就找到了沈端砚所说的卷宗。他下意识地瞟了一眼,见上头写得是隆庆年间,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看来大人是要翻一桩陈年旧案了。
沈端砚打开了卷宗。
京城繁盛,人口稠密,难免鱼龙混杂。不说每逢佳节,就是平时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也时有走失。拐子一旦得手,在这京城里就如同一滴水珠汇入江河中一般,再难找着踪影,连衙门都束手无策。因而遇上了这等事,百姓们除了哭天抢地,倒也没有别的办法。
不过衙门是否真的拿这些拐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事着实还有待商榷。毕竟满京城的拐子都精明如狐,从来不敢挑着达官权贵家的孩子下手,像永定桥那次的变动就是一次少见的例外。往前数再退个十几年,隆庆年间曾有这么一回,有新来的拐子坏了规矩,误打误撞拐了的孩子里,有十几家朝中权贵的子女。那一下可是捅了马蜂窝,虽然说最后绝大部分孩子都找了回来,但当年还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头落地。
仔细想想,在京城这等落下片瓦就能砸中一个九品官的地方,拐子们做到多年不曾失手,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本事。这种本事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则让人怎么琢磨怎么觉得有些微妙。
这卷宗上所记载的正是隆庆年间的那桩惹得朝野震动的案子。
沈端砚提笔,在雪白的宣纸上先写下一行年份。
然后是当年被拐孩子的人家。
沈端砚翻着卷宗,果不其然地看到了年家,这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眉头不由自主地松开了。
这事说来也算巧合,宣平年间他曾被调至刑部任职。当年由于他年纪轻、资历浅,一开始被人发落到去点查陈年卷宗。有一次无意中翻到了这一页,看到了年家的名字,因着年家的特殊,这才在脑子中留了印象,不想果然有一日派上了用场。
事已至此,沈端砚已经无需再看下去了。
他正要合上卷宗,突然窗外一阵风吹来,吹得纸页哗啦啦作响。
六安一边在旁边忙着用镇纸压好桌上的字纸,一边忙不迭地走到窗边把窗关上了,嘴里还不忘嘟囔:“这秋天的风真是无常,以后可不能这样大开着窗子了……”
窗户一关上,书房里又恢复了平静。
沈端砚正要合上卷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