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1 / 2)
之前出《秋水》的时候,因为是写给常望宇的,压根就没出正式的录音棚版,只放出了一个钢琴的弹唱。但由于工作室不到位,歌迷又觉得戚爷忙的连轴转,况且成品要求高,一直也没催过,一来二去的,这首歌居然耽搁了。
现在戚氏循的意思是让常望宇自行改编,配器、词曲、伴奏,但凡他想改的都可以改,录音棚版可以直接收录进新专辑——换句话说连版权都送给他。
戚氏循一代大前辈主动提出合作并且做到这一步上,常望宇要是不重视这首歌,那真的是不识抬举不知好歹了。
可是重视,怎么个重视?新专辑里要尽快安排这首歌露面,露面要放主打,放主打就得表达专辑主题……常望宇的手指一下一下点着车窗,略感无力——其他几首歌制作几近完成,《秋水》放进去,要怎么和其他几首歌主题一致?
那实在不行就放下张专辑。可是戚氏循巴巴地写了歌来,他常望宇何德何能把大前辈的作品往后放?别说舆论压力,他自己这一关就过不去。
说实话,以常望宇的嗓音条件,如果只是想做一个“唱歌的”而不是自己操刀创作“音乐人”,随便签一个唱片公司不愁没人捧。而以常望宇的颜值条件,走流量路线照样大红大紫——现在的流量,随便买几首歌凑张不知所云的专辑,甚至如果再多花点钱连词曲人的名字都挂上,他们的粉丝,呵,才不会在意什么主题,什么表达。
可他常望宇……
常望宇十一岁进入拾岱风,当时的拾岱风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那时候常望宇还是个孩子,也没什么名气,拾岱风来学校收练习生,他就去了——反正他是真的无所谓什么起点不起点的,起点低就凭实力往高走。
十四岁爆红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在做音乐上是有天赋的。他热爱用音乐讲述,也有这个实力,身后还有姜祈的面子顶座山,他一点都不担心在音乐上需要迎合市场,从来只做他想做的,表达他想表达的。
那么,常望宇之所以年少成名,难道不是因为他对音乐的态度值得尊重,因为他对音乐的领悟令人信服?他常望宇的几千万歌迷,刨去看脸的那一指甲盖粉丝,他凭什么糊弄那些真正热爱并欣赏音乐的人?没那个资格!
常望宇敲车窗的频率越来越快,蓦地指节有点疼。常望宇从沉思中反应过来,长叹了口气,发现车不走了。
“怎么了?”常望宇莫名其妙,“车胎爆了?”
“不是得问你么,”晏若愚已经醒了,“一直敲敲敲敲的,江哥以为你晕车,叫你也不应。”
啊嘞?
晏若愚又补了一句,“我可是真叫你了,他们都听见了。”
……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常望宇欲哭无泪,“开吧,我再纠结会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