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3(1 / 1)
街附近的克莱蒙大街,次卧十周一千六百刀,非常非常划算的价格。从 125 街坐 1 号线到 50 街,出地铁走三分钟到百老汇大道 1585 号,位于时代广场的摩根士丹利总部,一共二十分钟——住纽大宿舍上班,也得花这么多时间。
十周实习从六月初开始,第一周是培训。笑笑在五月底来到纽约,入住克莱蒙大街的哥大研究生公寓,然后找了一天拜访她的导师,组里一位名叫尼那的印度裔助理。像其他投行一样,大摩的实习项目也实行导师制,每个实习生都配了一个助理或分析师级别的日常导师,还有一位级别较高的高级导师。笑笑的高级导师是杰夫·霍夫梅,但他飞出去见客户了。
尼那讲话有着浓重的印度口音,还夹着英式口音——剑桥计算机博士毕业。
“你花了四年读完一个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博士,进来发现自己跟一群本科毕业生做着一样复制粘贴的傻逼活。”尼那带笑笑在第八大道上的“功夫”拉面店吃午饭,四下扫了一圈,确定没有同事以后,如是控诉,“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上帝给予人类的智慧的极大亵渎!而且钱给得那么少!难道指着我们吃摩根士丹利的荣耀生存吗!——我实在搞不懂你为什么想做这个实习。”
笑笑默默地吃面条。多少人想进摩根士丹利呀……搁中国,大摩初级分析师一年的起薪人民币六十万,助理级别更加。而这个印度人在嫌钱少……
午饭以后,尼那带笑笑很快地在公司大楼转了一圈。简洁近乎朴素的办公环境。总是黄木的墙面,深棕的地毯。主席台或正墙,用银色字母书写“摩根士丹利”。
低层是销售交易部门。严格禁止与并购部门的人公开交谈。所以只是飞快地扫了眼忙碌的交易大厅。并购部分布在二十层上,从那个高度,可以俯瞰半个曼哈顿。从高楼之间,能够远眺哈得逊河。
从西街 200 号,大概能看得更清楚吧?
911 恐怖袭击以后,除高盛以外的大投行,几乎全部迁移到曼哈顿中城。留在华尔街附近的大公司,除了高盛,就只有穆迪那样的评级机构——美国人也避讳死过人的地儿,都不肯搬进新盖的世界金融中心。于是一大堆银行金融机构,见缝插针地挤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中城。
告别尼那,笑笑独自下楼,在忙碌熙攘的百老汇大道上站了许久。大摩楼顶的显示牌上,飞快闪跳过主要股指,各种股价,大宗商品交易价格。这是一个信息量太大的地方。飞闪而过的各种数据,时刻变幻闪耀的广告牌,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共同幻化成一个光怪陆离的曼哈顿。光鲜,亮丽,堂皇。像一个性感而狂野的女郎,充满致命的诱惑,同时又压迫得人透不过气来。
笑笑抬头仰望摩根士丹利的蓝色环形广告牌,轻声说:“纽约,我来了!”
能进摩根士丹利总部并购部门做暑期分析师,说不激动,那是撒谎。摩根士丹利总裁詹姆斯·戈曼发给公司内部的欢迎邮件说,这一年一共有九万份实习申请,而只有一千人获得录取。坊间流传高盛比哈佛更难进——哈佛录取率有 5%,而高盛只有 2%。可是这一年,大摩的录取率是 1.1%。
笑笑知道自己是真的很幸运。她时时有一种惶恐,觉得自己不如身边的人。她甚至害怕,会不会他们的录取其实给错了?
但是,真正开始实习后,笑笑又觉得,那些头顶哈佛耶鲁光环的名校生,还有原来觉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华尔街精英,好像也不过是普通人。甚至,笑笑觉得,如果拿一份中国高考数学题又或国际数奥题来,她简直可以秒杀他们。
从某种程度说,国内把高盛摩根神化了。知乎上有人说,清华北大毕业生进不了高盛摩根美国总部。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高盛摩根美国总部根本不会在北京招人。反过来说,哈佛耶鲁毕业生进中国四大行,哪怕汉语流利,也不见得就能开展工作啊。金融行当的生意,说到底要讲人脉和本土文化。
摩根士丹利总部当然不缺名人和权贵的子女。但是抛开这一小部分人去看,更多的还是中产阶级背景的普通美国人。他们中的很多并不来自藤校。比如笑笑所在组的大头目,东海岸科技行业的主负责人杰夫·霍夫梅,本科乔治敦大学,毕业后在普华永道做了三年审计,之后又有五年辗转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直到三十岁才进大摩,用十多年时间一直做到东海岸科技行业主责人。
能在摩根士丹利总部前台部门呆到十年以上,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一次晋升都有人要走——从分析师到助理,从 VP 到 ED,从 ED 到 MD;并且每一等级每一年都有人要走——从一年分析师升到二年分析师,从第二年的 VP 到第三年的 SVP。当然走的人都有很好的退出路径,大多去了买方的实业或基金——但他们毕竟退出了。
这种残酷的淘汰制度,也贯彻到了实习生项目中。像美林、JP 摩根,还有花旗、瑞信、UBS 这些传统大行,只要不出差错,实习生基本都能留下来。但是摩根士丹利不然。能留的比例,听说是 30%。
销售交易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