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4(1 / 2)

加入书签

情况下,前者本也没什么好挑剔的了。

  不过现在,有了在冀北几乎能一手遮天的燕平王府的帮助,还有继续去漠河碰运气的必要么?

  几乎是在瞬间傅霜如便转了念头,改道蒙古。

  傅霜如靠着那八十精兵狐假虎威,与当地官员打好了交情。

  继而在打发走那八十精兵后连续一个月日日与当地长官一起吃酒玩乐、跑马斗鸡,然后在底下有富商想借自己与当地长官结交时,在连续三次闭门不见后顺理成章地“说漏嘴”,提出这位长官对富商的生意,也“有点兴趣”。

  那富商在背地里怎么唾骂这长官“雁过拔毛”傅霜如就不知道了,反正傅霜如紧接着也同样巧舌如簧地打动了这长官对这桩生意的兴趣。

  最后两头一说好,傅霜如作为中间人,自然也要意思意思地参一笔,傅霜如很知情识趣地没提出“长期参股”,只表示想让自己手下的人出去“见见世面”,劳烦老大哥带出去一次就成!

  富商心想这位倒还算懂点分寸,没有狮子大开口地漫天开价,遂欣然同意。

  走私这种事情,哪里会去查对方的户籍,那富商手下的人都要藏着捏着自己的身份,以免真的被官府抓到后牵连妻小,所以傅霜如的那二十八人还真是毫无障碍就混进了那位富商的队伍里。

  这一桩当事三方都称得上十分满意的生意,在富商提供的可靠路线与充足钱财的保障下,以及当地长官一路大开后门的协助下,傅霜如终于心满意足地帮这二十八人走出了人生的新一步。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此别后,愿吾有生之年与诸君再会之时,你我可以同坐笑谈家国事、举杯共饮合时欢。

  这是傅霜如留给那二十八人的最后一句话,但彼此心里其实也清楚,前路漫漫,仍有万千坎坷,相见之日何其遥远,还是就此只当永别为妙。

  但人生的奇妙之处恰恰就在于,你以为过不去的,最终还是能过去;而你觉得回不来的,不知何时就又突然出现了。

  七月末,韩浩以上书《征西十八策》之名,暗献回鹘圣女口供,引得圣人龙颜大悦,对其破格提拔。

  八月初三,随韩浩回都述职,一同献上征西十八策的人里,有一名宋然者,正是旧识。

  这位明面上的征西十八策的撰写者,同时也是韩浩委以重用、视作心腹的宋参军,原名伏鄂,正是傅霜如当年在金陵时从一喜好用人肉喂食爱犬的豪族手里买下来的、也是后来随他北上偷渡蒙古的二十八人之一。

  八月重逢后,伏鄂当夜密访傅府,与傅霜如彻夜长谈,二人就西北一事的谋划达成共识。

  隔日,韩浩约见傅霜如,两人正式结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