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1(1 / 2)
零星星遗漏下来的稻子,如果不捡就浪费到地里了。谁也不想看到好好的粮食,变成肥料吧?
*
劳动是一种美德,托儿所里也不甘落后。
在连队旁边,有几块实验田,苏阿姨和杨阿姨就带着大班的小朋友们,背着小书包,戴着草帽,提着柳条筐子下了地。
捡稻穗,这个不用教都会。
看看宣传画上,到处都有小孩子下地拾麦子、捡稻穗的场景。
在粮食匮乏的年代里,“颗粒归仓”早已深入到了骨髓之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知道不能浪费粮食,否则就会饿肚子。
黎元元和小龙港、小伟波,一起结伴走着。
三个人,头上戴着小草帽,两只胳膊上都套着小袖套,一边玩,一边捡着稻穗。还时不时地要比一比,看谁捡得多?
为了防晒,黎元元在下地之前,还特地往脸上和手上抹了香香。
那是上海出的友谊牌雪花膏,装在一个扁扁的小铁盒里。等雪花膏用完了,还可以装上碎玻璃,踢盒盒。
这盒油,是王妈妈特地给她准备的,说天凉了,秋风一吹,小心春脸。
小龙港鼻子很尖,一闻到香香,也舔着脸想擦点。
于是,黎元元就掏出小盒子,用手指头挖了一点,给小龙港和小伟波抹在了手心上,让他们自己打开,抹在脸上。
结果,三个香香的小家伙,臭美臭美地下了地。
黎元元手里捡着稻穗,脑子里却在飞快地转动着。
对南部垦区所出产的稻米,她曾查过相关资料。这两天,又从王妈妈那里打听到了不少。
农场里种植的是一种旱稻,耐碱性很强,颗粒饱满,亩产也很高。在七十年中期,农科所就培育出了一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到六七百公斤。
这在当时,可不得了。
要知道,在全国其他地方,小麦平均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南方的高产水稻也不过七八百斤,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还十分紧张。
而垦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外加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对旱稻的抽穗灌浆十分有利,也因此结穗率很高。
这就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在农场里,生产的稻米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调拨到了外地。直到后世,垦区出产的稻米还广受欢迎。
这种大米,不但口感好,有嚼头,因为耐碱性强,还能起到一种抗癌防癌的功效。每年一到收获季节,新米就被抢购一空,还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当年,那些返城的沪上知青们,大部分都已经退休了。
在与边疆南部建立了经贸往来之后,这种大米也出现在了沪上。可惜数量很少,偶尔能买来吃吃。
就像她的爷爷奶奶,一吃到来自边疆的大米,就激动得想流眼泪。虽然,他们那边主要种植小麦,可这种亲切感却依旧。
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用十几年的青春和热血开垦出来的土地,那里有着青春的记忆和无上的荣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