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05(1 / 2)

加入书签

不如任水自流,让百姓迁居高处,既可避免灾害,又可省掉治理费用。

  王吴坚决反对,以为不能把一切交给无法被控制的黄河,“假如黄河入汴后又改道?

  那又该如何?

  黄河已经数次改道,只有按住它才能保住沿岸农田。”

  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河为汴害之源,汴为河害之表,河、汴分流,则运道无患,河、汴兼治,则得益无穷。

  治理黄河,功在当代,惠及千秋。

  为了我大汉江山绵延,臣以为治理黄河迫在眉睫。”

  他正义凛然地扫视群臣,仿佛谁再提出反对意见那就是不盼着汉室江山永固。

  刘秀莞尔,剑眉一挑,下了最后的决断:“既如此,王吴,朕令你全权主持治水事宜。

  可有信心?”

  王吴执着笏板躬下腰去:“臣绝不辱命。”

  两刻钟后,听着消息的郭圣通长舒了口气。

  她站起身来,目光越过连绵宫阙,直到天际边。

  *****

  一旦定下要治理黄河后,整个汉室便如同一只能吞噬天地的巨兽般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

  四月,王吴至黄河,率十万军民开始治水。

  他认为,黄河之所以频繁决堤,是因为黄河中上游水少沙多,导致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

  时日一长,导致下游河床上升,形成了地上悬河。

  河水超过河堤,逢着暴雨天,怎么能不决堤?

  王吴因此提出要在两岸新筑和培修大堤。

  黄河入海因此会比原河道缩短大约一半的距离,下游的压力会变小。

  河水流速和输沙能力相应提高,河床淤积速度就会大大减缓。

  黄河主干能低于地平面,就能减少决堤的可能性。

  按照计划,王吴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筑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及汴渠的堤防。

  这会固定黄河第二次大改道后的新河床,使得黄河能够长期安流。

  堤成后,王吴将治理汴渠。

  汴河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是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

  经过反复试验后,王吴决定让黄河和汴河分流,复其旧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