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7(1 / 2)

加入书签

仗。

打不了胜仗就挺不直腰杆,挺不直腰杆就只能任人宰割。

西夏那边负责谈判的使臣愁眉苦脸,来之前梁太後和朝中权臣都找他们谈过话,不管大宋提什麽条件,只要能停战他们都得答应。

绥州不要了,兰州也不要了,被抢走的粮草都归大宋,只要能维持如今的边境线平安无事就行。

要盐巴,给;要牛羊,给;要地盘,这个不行,但是别的条件可以再商量。

大宋的使臣从来没经历过这麽酣畅淋漓的谈判,晚上做梦都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他们是官家特意挑出来的使臣,官场资历不深,没当过重要的官儿,但是都有个共同点,文笔口才一流。

好歹是正经科举考试考出来的进士,都是一点就通的聪明人,官家把他们这群人凑在一起他们就知道官家想干什麽。

谈判桌上不用讲旧情,有多大本事就发挥多大本事,反正後面有官家给他们撑腰,多大的事情官家都撑的住。

大宋的火炮虎视眈眈对着西夏,西夏的使臣求和心切,谈判进行的异常顺利,结束的时候大宋的使臣们还都有些意犹未尽。

西夏的使臣不敢在边城多待,谈判结束後立刻返回兴庆府找梁太後和小狼主写国书,大宋的使臣也要带着他们这些天的努力成果回汴京。

整整三页的战利品,对得起他们大冬天的还在西北吃沙子。

西北军将士全程跟完谈判,看这几个使臣跟看祖宗似的恨不得直接把他们供起来。

谁说军中都是大老粗没法和文臣监军和平共处,他们监军要是有这觉悟,至于每次开战都骂骂咧咧的打吗?

由此可见,不是他们的错,是朝廷派的监军不合适。

使臣们刚来西北时很不受待见,临走时待遇忽然上来都有些受宠若惊,再三表示他们回京城肯定不会在官家面前说将士们坏话,不用这麽防备他们。

他们只负责谈判,不负责写战报,回京需要汇报的也只是谈判的结果,军中之事和他们没关系。

将军们别这麽热情,他们看着心里毛毛的,总感觉吃的每一顿饭都是最後一顿饭。

别这样,真的不至于。

不管怎麽说,西北军和谈判团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回京城後,整个京城都振奋了起来,天天都有人在城门口守着等使节团或者大军归来。

大宋和西夏暂且停战,立下大功的将士们肯定要回京受赏,正好春暖花开,他们非把城里城外的杏花桃花各种花给薅秃噜不可。

为了庆祝大军凯旋,把他们的头发也薅秃噜也在所不惜。

可惜他们的头发没有树上的花好看,只能委屈花花草草秃个头。

开年就是那麽大的好消息,朝堂民间皆扬眉吐气,尤其是民间,前几十年总是打败仗受窝囊气,受窝囊气也就算了,每次打了败仗朝廷都要增税,他们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好好好,现在轮到西夏人受苦受难,识相的就早点重回大宋的怀抱,不然以後有他们受的。

官家继位真乃上天保佑,这不,好事儿一件接一件的来。

西北大胜的消息传回京城,京城的佛寺道观大肆宣扬封建迷信,直接把他们官家给塑造成天上下来拯救大宋的盛世明君。

要不是赵大郎越听越不对劲回去告诉他爹,然後官家下令紧急叫停,没准儿他现在已经变成成天上的紫薇大帝下凡。

开年大吉,诸事皆宜。

官家趁热打铁,赏赐过西北军的将士後便着手推行之前已经讨论了几个月的军制改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