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66(2 / 2)

加入书签

  “记住,像‘之’‘乎’‘者’‘也’这些常用字,一定要多刻几个。”

  李文柏叮嘱道。毕竟要印刷的书籍大多是古文典籍,都是文言文的格式,其中像之乎者也这样的常用字必然不少,而且大多出现在同一页,要是这些常用字少了,便会不够用。

  又交到了一些细节后,老师傅表示可以接手。虽然他很好奇县尊大人这是要做什么,但碍于尊卑有别,也不敢随便询问。

  “不知大人是否急着用?若是急着用,老朽可以……”雕工老师傅见李文柏语气急切,还以为他很着急,想了想,便问道。看他这样子,好像还准备连夜加班替李文柏赶制。

  李文柏哪里看不出老师傅的意思,连忙打断道:“不着急,老翁慢慢来,本官有的是时间,只求质量,慢些天不打紧。”

  尽管如此说,雕工老师傅还是把期限定在了五天。看样子,是打算和几个徒弟们一起赶制了。

  对此,李文柏也没有强求什么。

  在收到木活字之前,李文柏先见到了金属模板。

  他本以为老铁匠只是听懂了个大概,就算做出来了,肯定还要修改修改,没想到竟是如此完美。无论是尺寸还是手感,都出乎他的意料,甚至是内部格栅和底托的衔接处,都处理得很好。

  金属模板有了,现在,就只缺木活字了。等到五天后木活字全部雕刻完毕,那么大齐第一个木活字印刷,就要诞生了。

  古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李文柏没有做过君王或者宰相,没有治理大国的经验。但他是李家的家主,是个商人。

  在他看来,治理一个交合县,和做生意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把几十口的家族,换成了几万人口的县城和各乡村罢了。

  一个县里有了蛀虫,就要除去这些蛀虫,比如施五等人。等到没有了蛀虫,剩下的就要收拾眼前的这个烂摊子。

  如果交合县的百姓能像中原或者江南地区百姓一样,通过种地自给自足,那么也不至于穷苦落败至此。交合县地处陇右,土地贫瘠,种地喂不饱那么多张嘴,这点李文柏很清楚。

  只有发展商业,发展经济,才能真正让这座县城重获焕发生机。

  于是才有了李文柏承包草场、雇佣百姓种植芦苇、龙须草、研究改良宣纸的工艺、联合五个砚台商人开发端山制造端砚。

  于是才有了现在。

  很多商人们表面上和李文柏合作,实际上心里却对他颇有看法,认为他做了官也难改商人的本性。商人图利,李文柏在交合县做这些,就是为了挣钱。<br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