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3页(2 / 2)

加入书签

一系列相关论文横空出世,就像是这两间该死的实验室,已经把成果整整藏了十年,然后一股脑倒出来一样,迅猛,而且让其他实验室毫无反应余地。

问题是,距离上一回井熙和她的团队这么刷屏,也不过才两年不到而已。

上一次的震撼还历历在目,历史再次重演,直叫行业内的人都震惊不已。

上一回是白光LED和激光全息技术,这一回,则是深紫外光LED和瞬态全息干涉计量的更多细化研究,倒是破了外界传言,说那个叫做井熙的华国人做研究没有定性,喜欢跳来跳去的传闻。

很明显,她的成果和上一回是一脉相承,除了出成果的时间过短,倒也没有那么叫人难以接受了。

问题是,这对A□□L实验室,却是不折不扣的噩耗。

这些论文并没有透露出深紫外光刻机的核心技术,但是明眼的业内人都能看出来,深紫外光刻机的问世,也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而且不是三年四年,更可能的时间维度,应该是半年,甚至几个月。

要不然,他们不可能把这些成果都大大方方的摆出来到了这时候,没有人会觉得那个华国人是傻子,除非他自己就是一个傻瓜。

原本信心满满的A□□L实验室研究员惊恐的发现,他们的进度,似乎已经远远落后于他们原来压根看不起的那群人了。

当前第一步当然是尽快消化对方的论文,而面对上面的催促,研究员也只能磕磕巴巴的说:两年顶多一年,靠着这些论文,我们应该能大幅提升研究进度,也能更快做出原型机。

但是,他并不敢正面回答更直白的问题:对方的原型机大概需要多久做出来。

在心里,他,还有更多人隐隐怀疑,或许,那台该死的,鬼知道进度为什么会这么快的原型机,很快就要问世了。

他们的预感没有错。

第一台深紫外光刻机,如今已经安静的躺在DAWN的芯片厂里,金属外壳散发着明亮而冰冷的光芒。

那是一种极致的工业之美。

机床其他部分的配合还不够完美,所以影响了精度,蒋芸很遗憾的抱怨道,要想把制程缩小到200纳米以内,大概还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这已经很好了,井熙抬起眼,看着这台比u-03魁梧了不少的大家伙,这台新的深紫外光刻机依然延续了之前的命名习惯,被称为UV-01,国内的精密机械制造的缺口还有些大,能够做出263纳米的机器,已经很出乎我的预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