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页(1 / 2)
沧浪原以为这是给万山兄正名的好时机,他欲借此重翻当年逆诗案,却遭到首辅胡静斋的阻拦——
“晓万山风头正盛时跌落谷底,都说是因为他不懂转圜开罪了权贵,其实不然。他是先帝亲笔点中的状元,能令圣意一夜之间急转直下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拂拗了圣意。”
“我决计不知兄长曾牵涉芙涯宫惨案,那年五十内侍、整夜扑杀,累及百条人命才压下去的皇家隐秘,又怎是你我能轻易触碰的。可惜愚弟知道得太晚,未能阻止兄长,至于日后兄长纵使归隐,仍难逃斩草除根的厄运。”
唇心点了点酒水,剩下的都洒在泥地上,沧浪盘坐蒲团,渊然想着心思。
庆元三十五年冬,芙涯宫瑄嫔有孕,帝大喜,迁入勤政殿暖阁,由御前宫人贴身照料起居。瑄嫔伶俐,又略通文墨,红袖添香的事偶一为之,更得帝心。
时逢三年一度的皇子考校,先帝亲自点题,考察关于“体法”之辨的经略见解。当日两党围绕变革之事争得不可开交,诸皇子落笔前都要再三踌躇,唯恐惹上“结党营私”的嫌疑。
彼时尚为东宫储君的隆康帝以“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一句广博众彩,破了体法相争的窠臼,教国子监的那帮老学究刮目相看。
然而这样一份精彩的答卷呈上御案,庆元帝并无预想中的惊艳,只是提笔在卷面上批了个“彩”字,便再撂开不提。
有传闻称,先帝爷晚年忌惮外戚权势,曾经萌生易储的念头,此番考校说白了是对太子立场的一次检验。东宫的回答无疑正合皇帝的脾胃,一个“彩”字也让谣传不攻自破。可打哪以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先帝对太子似乎更加疏远了。
有些微妙的是,这次考校过后,在勤政殿伴驾数月的瑄嫔突然失宠。先帝毫不顾惜她已经显怀的身子,连夜将人送回芙涯宫静养,名为静养,实则禁足。
这一晃就到了莲子新熟时节。
转眼瑄嫔临盆在即,庆元帝却在当年秋狝中意外堕马,伤及下-体。虽是有惊无险,然而他也不知听太医说了什么,病榻上大发雷霆,连夜以瑄嫔私通为由,命人封了芙涯宫,扑杀宫女太监百来名。
鲜血染红了一缸莲池水,据后来的内侍说,那一年新结的莲子吃起来都带着股腥甜滋味。
这本是桩口耳相传,处处透着捕风捉影的宫廷秘闻。然而胡静斋却说,晓万山之死并不全因逆诗的缘故。
“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因为仰慕太子在考校中作的那篇策论,冒险翻看国子监早就封存起来的卷宗。”
胡静斋说,因为晓万山的一个无心之举,意外撕开了皇家苦苦维系的遮羞布,逼迫先帝不得不再体会一次须发戟张的震怒。当年该死的人都死了,先帝无人可杀,只好把怒火都泄在这个有些痴性的状元郎身上。
“松江诗案,是个引子。”沧浪说,“无论那所谓的逆诗能否被揭穿,何时被揭穿,镇抚司埋伏山下的人马都已蓄势待发。兄长,老师说浪击中流,你我皆为浮舟,樯倾楫摧是江海一怒的结果,怪不到哪朵浪花身上。”
他又斟一杯酒,仰脖饮干,揩了嘴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