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2(1 / 2)

加入书签

李林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方携手回城。

瑾瑜每日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早晨起床去学院与同窗一同探讨国情抱负,下午用饭后便回自家小院,与冬青一起制作挑花刺绣。

有了瑾瑜带动,陈君然点制刺绣也勤了些,除去读书的时间,几乎五六日就能出一套简单的成品。

若是碰上屏风或是尺寸较大的,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

每逢瑾瑜和陈君然点出新的花色,冬青就趁两人念书时复制,再把复制品拿去出售。

就这般过了十数日,期间收到村长的回信,称瑾瑜家里人已经收到信件,并请他书信一封带上来。

信的大致内容是今年的庄稼已经种在地里,不好就这样甩手搬走。

而且他们全都搬离清水沟,家里的地和房子归置问题也难处理。

若是卖了倒是有人愿意买,可那里怎么说都是住了几十年的老家,祖祖辈辈的坟地都在清水沟,把地和房子彻底卖出去,他们不安心。

留下房子和地算是留了个根,心里有颗定心丸,实在不行还能回老家重拾老本行,穷是穷了点,但心里踏实。

不卖地和房子,又有另外一个问题。

他们家的房子是土墙,屋顶盖的是松针,每年都需要检修屋顶,采新的松针补上。

如果他们离开了,没人打理,屋顶会漏水,土墙淋雨会垮,不要几年那房子都成平地了。

土地无人耕种也会杂草丛生,回归荒地。

信里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看样子村长一点都不嫌浪费笔墨,把瑾瑜家里人的话完全转述。

瑾瑜只得回去与冬青商量,要是按照信里说的,那至少要今年庄稼收起来,家里人才会搬进城里。

这样的话就得到九月里去了。

县里家具都很贵,铁锅更是贵的离谱,而这屋子各种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缺。

本想着让家里人抓紧搬进来,也好省下买那些东西的钱。

冬青为了省钱,只买了一个蒸锅与一个砂锅,每天饭菜就用这俩搞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