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页(1 / 2)

加入书签

高一没分科,期末要考九门,宋敬原的思路很简单,取长补短。

文科不担心,尤其历史,他倒背如流,考前扫一眼提纲就行。政治实在不喜欢,只能把这个原则那个四项记个大概,以勉强混上八十分为目标;理三门好说,背公式、看错题,掌握了也就算了。最后剩下英语,宋敬原希望出卷老师好自为之。

他窝在自己房间按部就班复习一整天,小憩睡了一个午觉,下午四五点光景,才打着哈欠从空调房里出来。噔噔下了楼,前堂却没有人,转了一圈,往后堂走。

蓬山路是一座园林式的小院子,分前后两部分。进门是“前”,小园,石桌石凳、假山鱼池,几棵竹松柳,挂三只白王鸽。院子主体建筑是一座小楼,三层,每层南向都有美人靠,灰瓦片上经常落着枯黄竹叶,师徒二人都是懒蛋,不爱扫,时间久了,吸引春燕作巢,后来就招惹野猫。

“后”则是后堂。前堂主要平日里开门迎客用,宋山生活起居多也在此,因此还有现代装潢的痕迹。可到了私人的后堂,就古香古气到叫人以为置身百年之前,仿佛画中楼阁。

前后堂由拉门隔断。拉门一推,是一处缘廊,可以斜坐其上晒太阳,连着一道短短回廊蜿蜒至后门。门上有锁,常年不用,长了青苔。回廊拢着一方小小天池,池中有水,养只小王八开心,经常乱爬,不见龟影。假山之下,水色潋滟,飘着卷卷荷叶、片片莲花,夏天时,天水相接。

宋山正靠在廊边柱上,懒洋洋,单执短毫,在熟宣上勾画修改,手边还放着一排生石料,断面不平,显然没来得及打磨。

他余光扫到宋敬原的影子绰绰地飘来,头也不抬:“舍得起床了?去,把石头给我磨了。”

宋山虽然不出风头,可因为褚方元嘴上没个把门的,总把他拉出来吹嘘,因而在文玩书画的圈子里,到底还是有些名气。褚方元曾经这样劝他下海:人有三急,衣食住行不都得要钱?你就当做生意,谁和你来求字画、做印章,答应几个,省得你徒弟跟着你喝西北风。

宋山一想这话确实没错,后来就立了规矩:画扇面、誊名联、金石玉雕,一月三件,先来后到。此话一出,闻风而来者不见队尾。宋敬原查过账簿,单子已经排到大后年。

宋敬原拿过石料,取来磨石青砖,在水边磨石头。做印章的第一步就要磨石,石面必须光滑平整,没有杂粒,走刀时才不会崩石,做出来的印章也好看。那块磨石青砖用了多年,一边已经光滑如镜,宋敬原又找来磨砂纸耐心打磨三遍,把石料交还给宋山。

前几日,宋山已然定好手稿,今日只需用笔将纹样临画上去。其中一位客人要的是一枚多字的大章,边款竟要求截取苏轼二赋之段落,很是复杂,宋敬原便蹲在一旁看宋山写字。

苏轼写字是古法,单钩斜执,为了还原字意,宋山也这样写。他临苏轼二赋,手腕稳而不僵,灵而不滑,笔走龙蛇,浑然天成。宋敬原恰巧由隶入行三年有余,平日里练字有瓶颈,立刻就有问题请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