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页(1 / 2)

加入书签

到了陆湛曾祖父这一辈, 陆家子嗣多夭折, 人丁不旺,家主反思从前, 认为是杀孽太过之由,正逢科举初兴, 于是留下祖训,从今往后陆氏子孙弃诏狱从科举,改走文人仕途。

百年望族陆氏, 渐渐洗去陈年血污, 成了京中清贵门第,但始终没有太杰出的人物,直至三代之后,才养出一个陆寻真。

此子天资聪颖悟性极高, 十八岁殿试被钦点为探花郎,深得帝王喜爱,入仕半年不到便做了五品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可谓前途无量。

同一年,陆湛与崔晚晚定亲,惹得京城多少痴男怨女从天黑哭到天亮,旁人戏言京中河水都比不过那一月的泪水多。

仍是那一年,先帝驾崩太子继位,随后……

新帝强占佳人,君夺臣妻。

陆湛挂印辞官,一去不返,无影无踪。

沉寂了四年有余的人,今日突然冒了出来,还摇身一变成为新科状元。

拓跋泰只觉得一团火堵到了喉咙眼。

“平身。”他按下火气,声音含着凛冽,“你便是陆湛?”

陆湛谢恩起身,仍是挺直腰背:“正是草民。”

拓跋泰沉沉看着他,与之前想象的不同,陆湛不是那种温润如玉的世家公子,他更像一柄暗含锋芒的利刃,只是被刀鞘包裹住了,让人误以为无害。他忽然想起方才答卷上的字迹,与那本《论衡》如出一辙,只是如今陆湛的字更多了几分沉稳。

竟是他的书。未婚男女,互赠信物,鸿雁往来,互诉衷肠……

拓跋泰暗自握紧了拳。

本来召见状元只是个过场,帝王稍加勉励彰显爱才之意,便可让人退下。再说陆湛的答卷无可挑剔,选为第一当之无愧。

偏偏拓跋泰心中气愤难消,金口一开,又加一试。

“策问。”

下面的人连忙呈上纸笔给陆湛,这便是即兴问答了。

拓跋泰不给他思考余地,张口便问:“其一,革新有烦苛,维持旧状则弊端滋生,如何是好?”

“其二,流寇蔓延,朝廷缺饷,若是体恤百姓便要减免赋税钱粮,如此一来军饷又不足,如何兼顾二者?”

“其三,大魏疆域辽阔,水涝旱灾频发,如何应对?”

“其四……”

一连八问,拓跋泰一气呵成,还规定了答题时限。

“三炷香。”

陆湛从第一问开始便提笔蘸墨,落笔不假思索,有如神助。

福全见圣上说了那么多话,必定口干舌燥,于是呈上一盏茶。第三炷香刚点燃,陆湛仍埋头书写,拓跋泰瞥他一眼,端起茶饮了两口,将将放下茶盏,只见陆湛搁笔,垂手沉静,敛眉低眼并未直视天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