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3页(2 / 2)

加入书签

顺便在燕国推广一下豆油,而且北境国出产的豆油产量已经有些跟不上了。

作坊多少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豆产量不够,北境国一地供应一整个大汉也太难了一些。

以前能供应上主要是因为豆油只在一些比较主要的城市推广开来,比如说长安啦或者各个诸侯国的都城啦。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这些城市辐射到了周边的城镇,让豆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尤其是一到冬天,人们需要更多的脂肪来对抗寒冷,对于油脂类的东西需求就更大,搞得刘谈之前就一直在发愁,他已经尽量在别的地方收购大豆,但是为了不扰乱粮价,收购的价格一直不是很高。

之前他一直疑惑燕国这边为什么不种植大豆,他让人收购大豆的时候燕国这边提供的一直都很少,虽然价格不高,但比起这些百姓种田得到的粮食,总是更好一些,毕竟收成好,价格也不低,相对就会好很多。

等他到了燕国之后发现还真不是这边百姓的问题,而是朝廷压根就没宣传过。

刘谈深深怀疑刘旦是不是为了跟他较劲才这么搞,要不然何必放着钱不要,他将所有的大豆收上来高价转卖给他也好,让老百姓自己卖了之后他收税也好,总比之前的钱要多很多。

不管怎么说,现在总算是有机会了,先让燕国的百姓种大豆,水稻和小麦再说。

一边想着这些一边担心战争,李息的信多少让他平复了一下心里的焦躁。

他先是打开了捷报,在看了一下伤亡之后就知道李息肯定是用了火药桶,那么这个结果也很正常。

不过对于李息说的捷报要不要送长安的问题,他想了想,还是送吧,虽然接下来等李息习惯了火药桶的威力能够推的更快,捷报也会更加频繁,但一起送过去就开心一次,一波一波的开心,等打下王城之后会更加开心,能够维持很久。

刘谈果断让人将捷报送往了长安,但怕长安那些人不相信打仗会没有伤亡,于是特地写了一封奏疏,然后让之前那些去过岭南的人作证。

这样如果那些人还不信的话……不信就不信呗,反正城池是结结实实打下来了,等这些士兵被带回去的时候核对人头自然能够分辨出来。

刘谈也不太在乎那些。

他写完奏疏之后就打开了李息给他写的信,他本来还在想李息是不是想跟他多要一些火药桶,毕竟按照计算的话,他带走的那些火药桶最多也就是再打一座城池就差不多了,他当初担心火药桶运输,所以没给多少,现在他用了一部分,也的确需要补充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