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2 / 2)
折扣品——比预期售卖得差,只能降低售价,用接近成本价少盈利甚至不盈利售卖。
滞销品和折扣品最大的区分,便是其即便降价,用成本价销售,依然无人购买。最终只能用低于成本价清仓,销售量仍旧惨淡。
苟玳从文件夹里调出一些新闻,是关于各类生产工厂物品订单被违约,大量囤积货品难以继续周转的消息。
苟玳回忆道:“我大一做寒假社会调研时,曾经接触过我故乡一个专门做外贸的小镇,全镇做外贸代工、出口商品的企业有近千家。后来因为外需萎靡、政策收紧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等原因,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波及,不得已,这些企业开始出口转内销。结果出现了水土不服,不能适应国内生意。”
苟玳回想起当时的场面,不由唏嘘。
外贸的利润虽低,但从订单到收货,周期一般3-4月,只要你勤恳,就能稳定获利。
而做内销,需要承担的压力太大。
比如订货方喜欢拖欠账款,经常一拖几个季度,搞垮工厂的现金流。
比如国内做生意讲究人情应酬,经常一醉到天明。
比如国内订单往往淡旺季明显,单量小,换款率高。不同商品的工艺流程不同,换款越快,效率越低。
苟玳轻叹一声,继续道:“我当时遇到许多厂家,囤积了大量售卖不出的成品,或者因为订单方毁约、或者因为某些工艺不达标被退单。工厂非常苦恼,这些产品不仅回笼不了资金,还占用仓库,人力保管成本等。他们已经愿意用低于成本价售让,但求回笼资金进行再生产,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渠道。”
“是他们的商品不好吗?不。只是他们作为生产工厂的职能性,缺乏销售的途径,信息也较为闭塞。”
苟玳视线环视一圈,用充满悲天悯人的口吻道:“我们要找的,就是这类厂家。我们为其解决烦恼,我们也从中获益。我们从事的不仅是商人的职责,还为社会良性循环贡献了催化剂。”
苟玳说罢,自己都有些哭笑不得,他已经充分掌握了傅巧明“传销式”上升高度的技能,鬼话越来越信手拈来。
众人:总感觉老板说得很有道理,却又感觉好像被忽悠?
第一个提出疑惑的,竟然是“强行拔高立意爱好者”的傅巧明。
“老大,有个小问题,我们去哪找足够的滞销品进行供货?有滞销品烦恼的厂家或许有,却难以整合。”
“好问题。”
苟玳早有准备,点开策划书。
“要找到滞销品,首先就要明确滞销品产生的原因。滞销品产生原因多样,我个人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即前面所说,没有销售渠道而滞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