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2 / 2)
而今晚《生于淤泥》斩获了“最佳男主角”和“评审团大奖”后,立刻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无数媒体、发行商、演员趋之若鹜。
最后《生于淤泥》的庆功宴,居然有一半以上的白人、黑人。
所有来参加庆功宴的华国电影人,第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他们真的不是不小心来到了获得“金棕榈”《白丝带》的晚宴吗?
但是当他们看到秦砚,在一群国际知名的电影人之间左右逢源的时候,他们才深刻的意识到——
这就是秦砚啊,一个让国际电影行业为之侧目的华人导演。
秦砚不断和来客们交流,交流时间也和对方的地位相关。这中场合,除了傻子没有人会强行扭着和秦砚交流。
除非不想混了,否则不会有毛遂自荐的愣头青。
秦砚同样的话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连他都觉得脸颊有些僵硬。
但眼前这人,端着酒杯来到秦砚面前的时候,秦砚的疲劳感一扫而空,他没有想到对方也会来到《生于淤泥》的庆功宴。
正是这一届康城电影节的评委主席奥莉薇。
按理说评委一般不会参与电影的庆功宴,尤其是获奖电影。如果有媒体以此作文章,很容易颠倒黑白。
所以秦砚打起精神,与奥莉薇打招呼。
二人寒暄了几句,奥莉薇对秦砚说道:
“你这一次拍的《生于淤泥》真的很让人惊喜,但是你用了太多商业电影的东西了。”
没有想到奥莉薇竟然会如此直接的说出这个问题,秦砚也没有逃避,沉默了片刻,他直接坦诚道:
“的确如此。但这些东西可以《生于淤泥》的观赏性更强,让它的票房更好。”
二人所说的“东西”包括了场景转换、剧情伏笔、故事叙事等等。
如果让奥莉薇来拍《生于淤泥》,她绝对不会在电影之中设计那么多的幽默桥段,甚至甚至也不会刻意设立剧情的反转。
这些设计的确会让普通观众更感兴趣,也正是这些设计打破了《生于淤泥》了整体感。
在电影结束之后,很多人会去怀念电影剧情的有趣,而不是去思考《生于淤泥》之下的主题。
奥莉薇更加倾向于循序渐进的积累压迫感,在最后一刻全部爆发出来。
越是惨烈的爆炸,越是能在人的记忆中留下痕迹。
之前整个评委团讨论最后获奖名单的时候,就分歧不断。
有的人认为《生于淤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秦砚转型还不够彻底,还是习惯性使用商业片的桥段去吸引观众。
但奥莉薇一直认为并不是这个原因,因为秦砚在剧情的安排上,实在是太流畅了,老辣的不像他这个年纪应有的水平。
奥莉薇相信是秦砚刻意为之,但为什么这么设计,奥莉薇就无从得知。
奥莉薇作为评审主席,当然是不能提前和秦砚有任何的接触。如今结果公布,奥莉薇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