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81(1 / 2)

加入书签

“确实。”宁怀瑾说:“郑绍辉最初出来时还有点瞻前顾后的,现在一年多下来,带兵似乎也越加得心应手了。”

谢珏并没有要独占武将江山的意思,看见有旁的将领崭露头角,他心里也甚是欣慰。

当初谢家就是因为锋芒太升无人分担,才导致招惹无端祸患,现在宁衍手里有其他将领出头,谢珏反而觉得心里安生。

“不说这个了。”宁怀瑾捧着手里的汤碗,最后看了两眼沙盘,然后收回目光,询问道:“昭明觉得,宁铮会往哪逃?”

谢珏跟宁怀瑾对视了一眼,沉默了片刻,实话实说道:“若是宁铮还想苟活,不如趁早弃了手里的残棋,带着心腹隐姓埋名走水路往西,说不定还能有个一线生机。”

“但说实话,我觉得他不会选这条路。”谢珏说。

“怎么说?”宁怀瑾说。

“我不太了解他——”谢珏顿了顿,叹息道:“但是换作了我,我就不逃了。”

——我会回到自己的封地里,堂堂正正地等着陛下打到我的门前来,然后当着他的面自裁,也算是保全最后一点皇室尊严。

但这种“假设”太过大逆不道了,谢珏没说出口。

不过宁怀瑾已经瞧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他慢吞吞地将剩下的半碗热汤喝完,默认了谢珏的看法。

也不知是两位主帅对敌方反王太过了解,还是他们这些皇室子弟都将尊严看得比性命还重要,总之宁铮还是像史书上那些数不清的反王一样,走向了一条近乎既定的惨烈结局。

三天后,前线探子回报,宁铮已经抵达了安庆府,径直往府衙的方向去了。

宁铮回去之后便将安庆府全城戒严,军探显然不能跟进安庆府打探消息,但据怀玉当铺传来的消息来看,宁铮似乎并没有禁止平民出城。

这比当初冯源的守城之法要人道得多,起码宁铮还给了百姓们一点生路,大约是他这个“封王”做了整十年,虽然大半的时间用来琢磨怎么反扑京城,但也或多或少对羽翼底下的那群百姓产生了一点微妙情分。

围困安庆府是件枯燥的事儿,两两僵持的情形看似漫漫无期,却也瞬息万变。以至于宁怀瑾既不能率军攻城,也不能见缝插针地回去看宁衍。

不过宁怀瑾闲暇时候倒是给宁衍写过几封信,战事僵持到这个地步,他俩之间的信件往来也变得随意起来,不再是以军报为主,反而更像是闲聊。

某天宁怀瑾巡营回来,无意中跟谢珏提起对面的江南两府,猛然间想起了什么,当天晚上写信时便加了一句“还好宁铮的封地只到安庆为止,若再往东一点,哪怕是占了江南其中一府,今日情形如何都不好说。”

宁衍的回信来得很快,他右手依旧不怎么能动,又不好找江凌代笔,于是这些日子的回信都力求言简意赅,字少得令人发指。

不过这封信他显然比以往那些信件更在乎一些,也难得地多写了几个字。

——“万幸,先帝是属意我的。”

正文 破城

宁铮哪里也没有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