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2 / 2)

加入书签

  薛殊匆忙继位,五臣辅政,太后垂帘。我外公就是五个辅政大臣之一。

  纵观历史,幼年登基的皇帝,多无善终。薛殊虽然如今仍健在,但一开始也难免吃尽苦头。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妈性格太怂了,说是垂帘听政,实际上任人摆布,孤儿寡母天天受人欺负。登基前几年,顾命大臣掌权,几个皇叔又势大,谁都能踩这个小皇帝一脚。

  有关这个时期的记载很复杂,各种政事,我看得半懂不懂,但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这话是说,顾命大臣于春因为薛殊在朝堂上提出了不合适的意见,“怒斥”了他。

  一个皇帝,被臣子当众指着鼻子骂,何其憋屈。

  骂完了太后还领着他亲自上门给人道歉。

  我外公因为这事和于春闹掰了,发文骂他“狎侮纲常”,问候他“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在这几个顾命大臣之中,我外公实在是一股清流。他虽没能完全保薛殊不受委屈,但好歹护住了他的皇位,没让他被哪个叔叔谋杀篡权。

  但外公年事已高,在薛殊十二岁上也过世了。他一归西,我舅舅们迅速地被挤出了权力中心,薛殊的日子愈发不好过。

  我看到我外公领了盒饭,而薛殊还在当受气包,就合上书本,没有再往下看。

  这次圆儿给我讲的故事,刚好发生在这段时间之后。

  她说的内容太玄乎,也太简略,听得我心里一堆疑点,到了后来,我索性拿来史书,叫她边看边给我讲解。

  这个方法很好。我用了一个下午,终于结合着书中内容,推理出了一条薛殊逆袭之路。

  话说文帝是个极其厌战,爱民如子的仁君。他讨好得寸进尺的北延,忍耐盘踞封地的诸侯,更不考虑开疆拓土,怕打仗劳民伤财,只想闷头发展经济。在这种努力之下,天下繁荣,国库殷实,这固然给薛殊日后的征战打好了经济基础,但也给他埋下了诸多隐患。

  薛殊十二岁时,面临的是这样的政局:权臣把持朝政,指鹿为马;皇亲国戚里至少三派人对皇位虎视眈眈;皇帝无权,各地诸侯嚣张势大,随时准备造反搞独立;北延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真是一个内忧外患,凄风苦雨啊。

  薛殊十三岁生辰的时候,带母亲去太庙祭拜先帝,说:“母后这些年辛苦了,接下来由孩儿替您操心吧。”

  第二天,太后就不再垂帘听政。

  他亲政这事儿,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第二天上朝,几个权臣都懵了,连问三天“你妈呢?”,连奏一个月“请让你妈上朝”。

  薛殊不理会,表示,老子就要亲政。软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