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1(1 / 2)
两的。
但真要说,山南也还可以,虽然穷吧!至少不是那等天高皇帝远的偏远之地,像扁旗银和盘缠这些朝廷给的赏赐恩典还能足额发放,那等偏远之地的学子才叫倒霉,朝廷发的这些恩典,是分文到不了他们手中的。
由于人太多,他们家原本的八两牛车便不大够,半夏又去买了骡子和驴子回来。
驴子在山南一头才一两二钱,出了山南最低都要一两五。骡子在他们这边买,一头膘肥体健的大青骡子也就五两,倒外边,据说有的地方居然能要到25两。
当然,这得是马骡,驴骡定没这么贵。
半夏买的也不是五两的马骡,而是三两的驴骡。
按闵父的意思,与其买骡子驴这些,还不如买一头健壮的牛,一头牛四两二,刚好是一头草驴和一头驴骡加起来的价钱。
山上的山民爱驴和骡子,山下的村民却独爱黄牛,这自然有其自身原因。
但半夏只买了两头牛,余下的大部分都是骡子并驴子。
牛车稳健,就是慢,上面便架着两轮平车,拉孕妇或者特别牛幼的娃。
骡车则是做成了四轮平车,用来拉货,尤其是粮食。
另外买的马骡好驴子便是用来骑乘的了,马骡壮年男丁骑,驴子成年妇人骑。
倒不是买不到马,顶尖好马80多两,还有百两的,普通马35两,但到马市去批,上上马一匹价十二两五、上马一匹价六两二、中马价三两七、下马价二两七,平均约五两余。
但真要说耐力和各方面数值,其实中下马虽便宜,还真不如一匹5两银子的上好马骡。
且这等马价也就是边塞地区像文姑娘家里这般有粮食茶叶等可以去马市换的常客才有的价钱,半夏他们买,即便是在有马场的山南买,一匹少说也得十多两,买的估计还得是下下马。
三百多人,一辆车十个都得三十辆,他们小孩子多,肯定不能把线拉这么长,于是只好造四轮车,并搭卧铺一样可以躺着的顶卧在头顶和马车之间,供孩子们轮换休息。
如此,造了有十辆这般大的四轮车。
四轮车这边人不是不懂造,但它不利于转弯,不够灵活,便逐渐被摈弃了。
最重要的是,造的太大很容易畜力不够,而拉车的牲畜,在这个阶级分明的社会是有严格规定的。
最后,被半夏想出一个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