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0(1 / 2)

加入书签

好好考一场,一直蹉跎到如今都30出头还要考院试。

  闵村有百多户人家,上千口人,基本都姓闵。

  其他少数不姓闵的,也都沾亲带故,没有纯粹的毫无关系的外姓。

  他此次到府城前便已同妻子说好,自己已到而立之年,若此次再不中,便准备放弃科举,专心在家帮着种田养猪教养孩子,再收上几个童子,每月挣上几百文钱来贴补家用。

  因她读书耗费大又不事生产,兄弟四人早早便分了家,乃闵父为免他们兄弟阋墙主动提出的。

  兄弟四人中,他孩子最多,另三个加起来才12个儿子5个女儿,她一个人的儿子就有七个,女儿三个,都超过人家加起来的一半。

  这么多年下来,要不是靠着岳家和两个姐姐帮衬,半夏的小家早撑不下去。

  到如今,家里都养着岳家给的两头母羊,为孩子们产奶喝;家中的鸡蛋更是从未缺过,都是岳家旬日给拿来的。

  半夏此前虽没了记忆,但本能还在,岳家拿来的吃食,除了孝顺父母些许外,都给了妻子和孩子们吃,让他们补身子。

  而半夏自己为了干活不累,自学了许多种手艺,改良了许多种农具,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瘠的土地和干旱的天候,无论他们怎样辛苦的劳作,始终也在饥饿中度过。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可以让村人都省些力气,减少些辛苦。

  最另她忧心的考运问题,她仔细回忆,每次好像都是意外,并未发现有人为痕迹,但要说运气真这般差,她又总觉哪里不对,无奈如何想都想不出头绪,便也只能无奈叹气,只不知没恢复记忆前她为何不能打开空间和系统。

  无论如何,她学问扎实,挺过这次意外,后面如无意外,成为生员是不成问题了,前提是无意外。

  她如今要做的,便是尽可能取中前十名,如此,便不用再参加科试,直接就能得到参加乡试的资格,也能省下一份食宿费用。

  如今他们五人同住西厢南屋,正房的三间,由两户常住的人家租住,租金共500文每月,东厢的三间仅次于正房,是为450文,西厢的三间则是400文,三间倒坐房最便宜,为三间300文,倒坐的三间都是单独开门,有三户长租房客。

  只有他们西厢的三间,和对门东厢的三间为赶考的学子,俱共赁三间屋。

  廪保独住一间,考生共住一间,堂屋靠窗的两侧分别有两张书桌,共四张,两个角落在两张书桌之间,是一个置物柜,分别可以放考生的那种考箱,放书和行李等物,可以上锁。

  再往里些,通往两边暗间屋门的前面正中也有一书案及置物柜,如此,极大的保证了五张书案前的学子,都可以最大程度上获得外间的光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