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9(1 / 2)

加入书签

谁的拳头硬,话语权大,谁定的规则就必须被遵守,一旦违反,其要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明规则。

  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优胜劣汰,往往就取决于这些阴影之下的潜藏规则。

  无论境遇如何改变,半夏从来不在自己弱小时试图以卵击石,去改变某些她认为不恰当的潜藏规则。

  比如第一世她被夫家勒索一千元,明知不该,她却给了,不但给,还给的很积极,从不会故意拖欠或怎样。

  在没有话语权时,她从不会说凭什么!或者说这样是不对的之类的话,也从不会去抱怨,而只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办法。

  积极适应规则,哪怕它是错的,然后站在规则之上,去改变它,这才是半夏一贯以来的做法。

  当然,这一世,因为廪生是老丈人,这个保费她倒是可以省下了。

  院试考试也就是四书文,试贴诗,五经文,诗,赋,策,论,性理论,圣谕广训等。最要紧的就是绝对不能犯庙讳、御名、及圣讳,考试文不得少于三百字。

  作为现代人,即便曾一度失去记忆,半夏非但没有因此对这些避讳粗心,反而更加慎重,因为本朝没有文字狱,很多考生粗心之下,难免犯各种忌讳,但见识过文字狱的惨烈,见识过权利斗争的激烈,谁敢在这些问题上粗心?

  文字狱!!可不仅仅是清朝那些皇帝时才有的事,……那难道不是又一场文字狱?作为离历史很近很近的人,她是绝对不敢在这些问题上掉以轻心的。

  这是第一场,卷子共有十数张,界红线横直格,跟中、高考那个弥封的线一个意思,正考卷是横直格,也跟中高考一样,另附空白草稿纸数张,同样的,考完了正、草稿都要交全的。

  即便记忆被封印长达三十年,但学过的东西又没有被封印,所以,半夏从小便有天才之名,只一度考运极差,总是在临考前出现各种问题,才导致她明明12岁就取得童生资格,如今都三十多,还要参加院试。

  这次她又遇到了意外,就是正场还没开始多久,就感到腹中……就是肚子疼,想拉肚子那种……她赶紧将空间里的药,和着热水喝下,偷偷贴上贴剂,才算忍住了。

  但为了尽快完成考核,她也是下笔如飞,最终确定无误后,小心翼翼的将草稿纸上的字誊抄到横直格的正规考卷上,保证不出一点差错。

  现代都不许有涂抹,更不用说古代这么随心所欲的阅卷模式,卷面不整洁,那是跟犯忌讳一样的下场,直接就能被看一眼淘汰的下场。

  等到终于全部抄完,心里才真正舒了一口气,赶紧交卷,毕竟针对童生的第一场是正场,绝对的重中之重,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这个地方的四书文,不是曾经的论语孟子之类的,但其实都大差不差的,历史有时候就是个喜怒随心的小婊砸。

  说容易改变也很容易,你随意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可能就会蝴蝶煽动翅膀一样,引起一场巨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