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73(1 / 2)

加入书签

,看弟弟这么意气风发的,赵大心里很不是滋味。两兄弟间就怕其中一个有出息,尤其有出息的是弟弟,做大哥的总有些无地自容。

  他是哥哥,还比兄弟多读了两年,这是第三回落榜了。

  这次他无论如何都想不通,那题目他看了挺有把握,出贡院之后也跟弟弟讨论过,觉得自己的观点文章并不差,没明白咋的弟弟是七十三名,他却排到百名开外。

  三年一届的乡试,各省都一样,取举人一百。

  名次得在一百以内才能取得功名,并且得到赴京应会试的资格。

  自从乡试放榜,赵大就只有在跟兄弟道喜的时候挤出一抹笑,平时都木着个脸。当爹娘的看了担心还来不及,哪忍心责怪?

  赵二知道他该说点啥,又感觉说啥都跟风凉话似的。憋了半天只能说自己侥幸过了乡试这关,初应会试肯定不成,今年也就是去开开眼界,回头落了榜回来兄弟两个还在一起读书,等三年后哥哥取得举人功名他俩在一起去考会试。

  摸着良心说,这话都算诚恳了,总比说“你有实力只是发挥不好”“这届不行努努力下届肯定没问题”听着顺耳。

  赵大当时好受了点,他说想出去走几步透个气,谁知道出去撞上几个同窗。

  同窗还能不知道谁中了谁没中吗?

  又看他这样,估计赵大本来以为自己有戏,结果榜上无名才会如此难过,同窗便安慰了他,说不用等乡试放榜就知道,他们兄弟哪怕表现都非常好,也只可能取上一人。

  “这是为何?”

  “你们表兄弟三人同届应试,要是全都中了,纵使主考官一身清正,也免不了遭受质疑。”

  其实让同窗说来,赵家兄弟事先就该想到避开这届,哪有一家兄弟赶一起考的?说极端点,让你们全进了殿试,就算你们三表现最好,皇上还能让你家包揽三鼎甲吗?真这么干了其他人能答应?

  考科举是要避嫌,以前就有恩师为主考官,弟子主动避开,不应本届。

  还有父亲作为考官,认出儿子笔迹文风,故意将他排名压低。

  人家当爹的心里不希望儿子拔头筹?

  这么做就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否则就算你儿子优秀,别人也有话说。

  读书人本来就傲,轻易不服人,他们嘴上能说提笔能写,一旦给咬上,做考官的半生清誉毁了,考生也要背上个走后门的污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