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9(1 / 1)

加入书签

r />  希文从怀中掏出了刚刚捡起的那枚平安符,递到少年面前:“你要找的是这个?”

  “啊!是的,就是这个,这上面的莲花图案是我母亲亲手缝制的,我不会认错的!太谢谢您了!我今天第一天来书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给弄丢了。”少年笑着回答,双眼亮晶晶的,里面闪烁着重新找到心爱之物的喜悦。

  “以后可要好好注意,别再把它弄丢了。”希文将平安符慎重地交到了少年手里,又对少年嘱托了一句,便转身赶去上课了。

  这是希文与少年的初次见面。而之后的教书岁月,希文不得不承认,自己与平安符之间的牵扯真是十分奇妙。自已与这个因平安符初识,比自己小了整整十八岁的少年竟成了莫逆之交。

  少年名叫欧阳永叔,本就天资聪颖,自己又勤奋刻苦,来到书院不久便成为了书院学子当中的佼佼者,而自己,正是负责教授少年诗词歌赋的老师。

  希文为了督促学生学习,经常夜宿书院,便发现少年总是最后熄灯的那个人。少年上交的诗词,或流丽婉转,如同美酒初熟,醉人心脾,或大气凛然,如同即将展翅的雄鹰,傲视四方。而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少年跟自己志趣相投,同样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

  作为一名老师,在看到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时候,总是开心欣慰的。希文读到这篇永叔呈给自己的词作时,正是这种心情。

  “这两句词,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还有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希文指着欧阳永叔上交的作业,想到了自己年少时写下的那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两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靠我的想象啊。夫子,你知道吗?我四岁的时候父亲便过世了,是母亲独力将我抚养长大的。小时候家中贫穷,母亲用路边的荻草作笔,在泥土上教我认字,我才没有错过学习的时机,得以踏上求学之路。所以我在书院里总是十分努力,只求不让母亲失望。只是离家的日子越久,思念的情绪便越是不受控制地滋长。于是我把自己思念母亲的感情想象成闺中少妇对远游夫君的思念,时间越久,相隔的路程越长,离愁便越多,就像这迢迢不断的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而离家的夫君呢,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生性乐观,时常爱笑的少年说着说着,表情落寞了下来。

  原来永叔的成长经历与自己如此相似,难怪少年的很多做法想法,都与自己不谋而合,而少年刻苦读书的样子,像极了少年时的自己。这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希文感叹着。

  远离朝堂执教授业的这段时光,有信任自己的同叔支持,有好学上进的徒弟孺子可教,希文过得平淡而充实,但他从未放松对朝堂的关注。这天夜里,等到所有的学生都睡下了,仍旧未有睡意的希文将自己这些年来的观察感悟一笔一划地写了下来,准备上呈给少帝御览。

  烛光下,一页页宣纸上渐渐铺满了刚劲有力的字体——天下之理,正如圣人设卦观象,否极者泰,泰及者否。而今我朝正处于朝廷久无忧,天下久太平,兵久弗用,士曾未教,中外方奢侈,百姓久困穷的危机之中,必须未雨绸缪,多思变革。只有从现在开始,固邦本、厚民力、敦教育、举将才、择郡县、去冗僭、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才能修四方之政教,正百司之纲纪,创圣贤之朝。

  攘外

  希文未曾料到,自己在十多年前《上执政书》中所写的危机有一天会变成现实,以至于如今已是年逾半百,遍生华发的自己要停下手中管理的江南义庄,跋涉万里来到延州城,接手在与西夏士兵的对战中一败涂地的边防军队。

  车骑行走在漠漠黄沙之中,旌旗猎猎,落日熔金,映照着眼前的大地苍凉而肃穆。伴着呼啸的北风,坐在马车中的希文静静回想着自己离开应天府书院后重归朝堂的那些岁月,从奏请太后还政于已经长成的少帝,到太后过世之后与贪墨腐败,滥用私权的宰相吕夷简斗智斗勇,几度被贬,又几度起复,真是应了同叔送给自己的那句话——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父亲,我看到前方的烽烟了,延州城快要到了!”车帘外响起了独属于少年的清朗声音,打断了希文对往事的回想。

  初入延州城,眼前的城墙狼藉而破旧,城内行人只有零丁几个,个个面色颓唐,观察入微的希文不由长叹了口气。安顿好行囊家小,并未急着面见主帅,希文带着长子纯佑巡视起了宋军大营,最后走到已经破败不堪的城楼,不由感叹:“武备不坚,如何抵挡戎夷?西夏大军初立,兵强马壮,而我们呢?军队久未训练,城墙破败至此,又如何与这来势汹汹,联合了羌人各族的西夏大军对敌?”

  “所以圣上才敕令陕西府各路兵马集结延州城,整合为新的康定军,还把父亲从江南调来指挥作战啊。我相信,有英明睿智的父亲大人在,您指哪我们就打哪,必定能一雪前耻,所向披靡的。”目若朗星的少年语气中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