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5(1 / 1)
人们歌颂的时代,拉回到了黑白电影,和无声电影绽放光芒的时代,还有那拥有着最纯粹的爵士乐的时代。
理想主义必然要与现实之间形成侼论。好莱坞梦是现实而又真实的,在这一点上《爱乐之城》并没有将其矫揉造作,反而给出了最直白的答案和解释。就剧情而言,抛开理想化的梦想达成和丢失的五年,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成功以及爱情的破灭,牵扯出了一个效率问题,即效率生活。先不谈“效率”如何直接导致爱情走向陨灭,而理想本就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出入,说白了,理想之所以为臆想,是因个体角度出发作用的产物,是没有外界干扰的婴儿语言,如同心灵鸡汤的存在,只好听,不好用。
对于爱情最真实的还原和讴歌,以及歌舞情节对《雨中曲》和《无因的反叛》等一系列作品的致敬,使得《爱乐之城》在现代影史中极为突出闪耀,过去的总是最好的,现在的也未必不好,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影像价值,《爱乐之城》都彰显出了其独到的文化魅力,在爱情片被狗血化的年代中,影片完全算得上是一部直击心灵深处的荧幕大礼。
苏菲在里面的表现非常的自然,不管是她的演技,还是哪怕她的一个细小到眨眼的动作,她都已经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在我还在担心她在得到了奥斯卡的认同后,会松懈了自己,让自己的演技后退。可在这部电影里面,我完全没有看出她有任何的松懈。
而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也是一个有着不错演技的演员,虽然有一些时候,他身上的那种教科书的式的表演方式有一些明显。可总的来说,整天看起来都很不错。”
媒体和大众早在看到罗杰进入电影院之后,他们就在等着了,他们想要看看,这个一直都非常欣赏苏菲的大影评人,会给苏菲这一次的表演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显然,罗杰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他再一次的站在了苏菲的那一边,他依然非常的看好苏菲,依然认可苏菲。
“愿我眼中永是你闪光的样子!
如果抛开富有渲染力的形式和致敬的情怀,《爱乐之城》的内核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两个在逐梦道路上的年轻人相互温暖支撑,最后分开的故事。而它之所以感人,不仅是因为载歌载舞的形式,而是细腻的诠释了在梦想与爱情的天平上,一个年轻人所做的苦苦挣扎。
虽然最后塞巴斯汀选择与米娅分开,但我毫不怀疑塞巴斯汀对于米娅的感情。塞巴斯汀在米娅视镜屡屡碰壁的时候鼓励她,“你不只只是一个演员而已,你可以写属于自己的角色,根本不需要试镜”;“你写出来的话剧就是天才”。而此时的他也是一个梦想道路上的落魄者,被老板扫地出门还要面对家人的白眼。
米娅设计的爵士酒吧名字和LOGO,seb’s,即使他一直抱怨很土很难听,塞巴斯汀还是使用了它。
或许在塞巴斯汀看来,自己为米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听见米娅和自己的母亲的谈话,知道了她母亲对于自己目前状况的不满。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有一种光芒逐渐暗淡下去。他和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成为同事,弹奏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乐章,甚至顺着人家的思路自我催眠:要让新一代的人喜欢爵士,就要做出一些改变……他为米娅放弃了梦想,只是为了给她一份符合世俗的爱情。
但米娅爱的恰恰不是这份世俗的安稳。她爱慕的是那个用音乐令她一见钟情的人,一步步带她了解爵士乐的人,和她翩翩起舞感受音乐律动的人,那个谈起自己的酒吧会眼神发亮的人……而这种光芒,已经在塞巴斯汀眼中消失了。这让我们开始沉思,我们会有很多理由爱上一个人,但是核心一定是因为他身上一个闪亮的地方。如果有一天,这个闪亮的东西没有了,爱情也就随之而去了。你可以选择用沉默成本和责任来要求对方留下来吗?即使你们彼此知道,那份令你们怦然心动的东西也不在了,你们还会这样做吗?通常让我们感动的爱情状态有两种:一种是可以为爱牺牲自己,另一种是在爱情中保持自己最本真的样子。无论是哪一种,其基础都是双方的闪光点彼此吸引。前者是为了让对方继续闪光而做出的妥协,后者是深信自己闪光的样子就是对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而一旦脱离了这个闪光点,前者便会走向自贱,后者便会成为自私。
影片的最后,两个人的幻想里,他们彼此实现了梦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却注定是没有结果的结局。当闪亮不在,能够相视一笑已是最好的结局。”这是一个没有留姓名的影评人,在苏菲的社交网站上留下来的一段影评。
在苏菲认真的观看了这段影评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爱上莱昂纳多是因为他身上的闪光点吗?而莱昂纳多爱上自己,也是因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吗?
苏菲看着在为了自己营养餐,然后跟着营养师忙前忙后的莱昂纳多,突然叫住了他问:“亲爱的,你爱我哪一点啊?”
莱昂纳多转过头来看着苏菲回答:“你的每一点!”
苏菲:“……O__O“…”她就知道不该问他这样的问题的,这家伙现在被自己训练的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