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2(1 / 2)
高不起来,只要价格一高,中小商户咬牙下场,对于已经稳定收钱的大商户来说,是他们也不想看到的局面。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而除了这些一本万利,又名声不错的生意,其余皂团和粉笔的竞争就没有这么血腥了。这两样东西的技术门槛不低,效果还没有保障,敢当真在这方面压下重注的大商户一个没有。于是,这片市场都被很多家愿意尝试的中型商家,出了不伤筋动骨的本钱瓜分了。
寡头垄断和百花齐放的都有了,所有随着专利兴起的生意里,就要数四轮车的生意最打破常规、最独树一帜。
四轮车的生意相对其他那些专利而言,利润不高、周期更长,而同时还需要往常就和车马木匠打交道,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同时,在买到专利之后还会发现,转向结构并不复杂,几乎没有技术封锁的可能。
于是,会选择这一门生意的,只可能是原本就在车马行当里的人。而且他们在做之前就心知肚明,如果不能做上规模,或者做出特点,这门生意能赚的钱不多。
这就为他们联合在一起创造了条件,而这也是他们实现共赢的最佳策略。
作为事后诸葛亮,李馥他们分析出了这个结果,而当时,则是俞明珠在复杂的局面中快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并付诸行动,用自己的手段和魄力实际促成了车盟的出现。
李馥后来知道这一点,既感叹阿媪识人的运气,但又觉得,若是从俞明珠的角度来说,说她是强者运强,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
车盟的头开得极好,李馥他们后来也渐渐得知了,车盟是如何将他们写在计划书上的手段一一实现的。
联合了西市所有车马行和木材行之后,高端马车的第一次亮相就得到了全城追捧。虽然真正有能力购买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但车盟的目的,只是将这些人的“有能力”转化成“有意愿”。
车队出巡、车展体验、品牌广告,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安城里很多人的脑子里都多出一个深信不疑的概念——只有像俞氏车盟那样气派的马车,才是真正的好车!
于是,首先是十分看重面子和排场的豪商们包下了车盟的第一批产品,同时也带动了车盟旗下的四轮运货大板车的销量(同底盘、更坚固,专精运货三十年!)。
这在长安商界形成了一股风潮,没有一辆新式马车,出门谈生意,人家都不会将你当做正经的商界大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