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6(2 / 2)
卫玠眼神逐渐飘忽起来, 记忆恍惚间回到从长乐宫九死一生回来的那天。
那天, 他虽不知贾南风为何允他活路,可他终是明白, 既然活了下来,就要为活着而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屈辱。因为他更明白,唯有忍受脱胎换骨的疼痛,才有死地爬出的勇气,才有地狱归来的才气, 才有重振卫家的底气。
之后,卫玠想着抓紧习武,多读兵书,想着既然文臣一途不通,便要改投武将。
起初,卫玠在找出祖父卫瓘手抄《战国策》注解之时,只是发现上面大多是大篆字体,但他不明白大篆其意如何,只能无奈翻出父亲卫恒所著《四体书势》注解,予以研读。
卫玠只想着好好参悟祖父的《战国策》注解,予以强大他在武学和兵法上的造诣,却没想到,这注解之中竟然发现了卫家飞白体的另一个秘密。
而这个秘密便是卫玠在参悟《四体书势》注解与《战国策》注解时,破解的卫家与司马王族的秘密:当年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的秘密。
此事被卫玠发现蹊跷并予以破解,是因为他父亲卫恒的《四体书势》注解,用飞白体专门标注了几个大篆字体。
卫玠幼时便知道父亲卫恒之所以撰写《四体书势》及《四体书势》注解两本书,是因为汲郡有一摸金校尉挖开了一座战国时的魏国古墓,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先秦典籍。
这些典籍有幸逃过了秦王嬴政烧书的大火,非常珍贵。但是,它们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的蝌蚪文字,很难辨认。于是,先帝就命令几位书法大家负责整理。这其中就有卫玠的父亲卫恒。
卫玠当时只是感觉父亲卫恒和祖父卫瓘都用飞白体标注了一些文字,一些关于玉石的文字。这些文字标注都与祭祀和公侯信物有关,却没多想。后来在深读祖父卫瓘《战国策》注解三遍之后,逐渐发现极其巧合的、重复出现的一段飞白体所注解文字。
祖父卫瓘飞白体注解的《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重复的文字是: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牙璋中璋七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与此同时,父亲卫恒飞白体注解的《周礼·春官·大宗伯》,重复的文字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之后,卫玠还发现了父亲卫恒飞白体注解《礼·郊特牲》、《尔雅》、《说文解字》、《庄子·马蹄》,重复的文字是: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圭尺二寸谓之玠。半圭为璋。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蹊跷与巧合逐渐变成了心中的疑问,疑问逐渐扩大,成为了好奇,而好奇演变成了动力,促使卫玠坐在案桌前,将祖父卫瓘和父亲卫恒所有飞白体与大篆所书的注解放在一起作对比,仔细的看着这些文中特殊提到的巧合:关于玉的巧合。
因为关于玉石的描述巧合太多,重复太多,重叠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