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83(2 / 2)

加入书签

  何爱民捏了捏手指关节,噼里啪啦一阵作响,好一阵才道:“听你这么说起,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你对机械制造企业有没有兴趣?呃,当然,我也是有份私心在里面。”

  他已经是江城机械厂的厂长,这份私心即是公心,钟宸其实挺赞赏的,遂笑着鼓励他说下去。

  何爱民道:“大三线建设时,我省集中了大批机械制造企业。江城因有水路运输之便,各类机械厂就有10多家,企业职工2万多人。大的企业自己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和一个镇差不了多少。这你都知道的。”

  钟宸点点头,这些情况,他当然清楚。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到21世纪网络时代,年轻人也少有所闻。但江城的发展史上,三线建设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年至1978年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国家不得不考虑遭遇强敌夹击的可能。

  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国家用了20年时间,投入超过2000亿巨资,在中西部腹地建立起了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以此保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战争彻底打断。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如果没有三线建设作为基础,完全不可想象。

  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纷纷迁建、转产、关停,江城的这批企业也不例外。钟宸知道的是,位于江边峡谷里的一些厂子就荒废了,直到10余年后,江城城市扩张,它们又成为黄金地段,其中一块地皮被他吃下,建成了滨江住宅小区水岸廊桥,堪称他的得意之作。

  何爱民见他似有思索,更有底气了:“钟宸,江城现在有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已经濒临破产、有的搬迁了,有的转民用也不成功。那些厂子,我认为是有投资价值的,固定资产、机械设备、技术积淀、技术工人样样都好,厂区面积又大。你看……”

  钟宸垂目微笑:“抛开债务谈资产,都是耍流氓。”

  何爱民摸摸下巴,有些不好意思,正要开口,钟宸挥手止住他:“姑父,这些企业目前远离城区,起码要十年之后,个别地块才能看到曙光。于我而言,没有半分房地产开发的价值啊。”

  何爱民一愣:“我不是说房地产,我是说机械制造。钟宸,你难道不看好这个行业吗?汽车、摩托车、船舶,未来市场是可以预期的,眼下投资机械行业……”

  钟宸摇头:“江城不会是汽车摩托车制造中心,做些零散下游产业,没意思。”

  何爱民有些僵,半响笑问:“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

  钟宸摸摸下巴:“工程机械啊。挖掘机、工程起重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