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1(1 / 1)
一段时间的新婚生活下来,如果宁铮没有出差而是身在奉天的话,那么这对新婚夫妇每天的作息是这样安排的:清晨五点,宁铮起床,扎马步,打拳,差不多半个多时辰的样子。
为了怕影响到奉九,他回来后会到一楼书房旁边的客房浴室淋浴,然后换上新的衬衫和军服,坐到餐桌边翻看当天的报纸,包括前一天的《申报》和当天的《奉天日报》——《申报》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创刊地在上海,向北发行到北平截至,所以宁铮看的只能是由火车带过来的第二天的报纸,喝一杯牛乳,顺便等奉九起床一起吃早饭。
奉九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其实她的生物钟很准,床头柜上的德国座钟也带闹钟,自己完全可以起来,根本用不着宁铮时不时上楼来强行把她吻醒,一到这时候,不免把本来就有点起床气的她气得直捶床。
奉九简单洗漱一下就下楼吃早餐,一贯良好充足的睡眠让她的肌肤跟新剥壳的煮鸡蛋一样饱满诱人。宁铮的眼睛很享受。
坐下来吃早餐就会发现,这对夫妻的早餐口味大不相同。
宁铮的是煎培根,鸡蛋煎两面保持溏心,和烤吐司抹黄油或草莓、桃子果酱,有时再加一碗麦片粥,或松饼淋枫糖浆,或蘑菇奶油浓汤,看得出美国留学经历已经让他变成了西式胃。
奉九的早餐则是纯中式的:从一碗浓稠适度的粥开始——东北传统的二米粥、红豆粥、银耳红枣粥,或南方的皮蛋瘦肉粥、海鲜粥,每天都换个样,固定的一只白水煮蛋,再加上吴妈包的蟹黄包、牛肉芹菜包、羊肉大葱包或者吊炉饼,和几碟子现拌小菜。吴妈厨艺之精湛,奉九直夸完全可以开一家特别红火的早点店。
其实,这也是当初宁铮问奉九对新居有什么要求时,奉九对于如何装饰完全不在意,但还是问了问小红楼里是否有小厨房的原因了——
退帝溥仪,贵为皇帝,在紫禁城里居然大冬天都吃不上一口热乎饭,就是因为御膳房离他的寝宫太远,即使送菜的食盒底下烤着火,受热也不均匀,上面的饭菜也往往是冰凉的,奉九有同学的亲戚曾在宫里伺候过溥仪,由此可见这个消息很是确切,不过最初奉九听说时都不敢置信——这皇帝混得也太惨了。
等宁铮出门去了军部,奉九也会拿过他的报纸看看时事新闻,接着就进了书房,按着自己列的课表开始学习,除了那些从小学到大的经史子集习惯性翻阅外,她开始增加一些历史、文学史之类的阅读,她的书房里准备了三本英文相关的辞典,一本是英汉词典,一本汉英词典,还有一本是英语双解词典;法文的字典差不多,也是三本。
学习一门外语,营造一个浸润式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奉九自己总结读小说没有报纸来得有帮助:因为小说的遣词造句充满了个人色彩不说,往往还充斥了大量俚语,缺乏普适性,欠规范;但新闻稿不同,首要要求就是严谨准确客观,有利于文法学习;而针对某个热点问题,记者会持续跟踪报道很长一段时间,则某一领域的专业用词,没几天就会因为重复率高而记得很牢。
奉九坚持天天读原文报纸,不过她得不到欧美最新的那些报,因为这个年代的物资运输非常不发达,她拿得到的往往都是几个月前的了,还好除了时效性差点,其他的都没差。
当初她选定的英文报纸是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虽然是基督教徒创办的,但时事、评论和社论都短小精悍,用辞考究,而且涉猎极广,文学、艺术、科学、社会、国际无所不包,尤其对于国际问题的解释性报道相对客观公正,非常难得,奉九很是喜欢。
其实她还是看得到别的英文原版报纸的,那就是奉天的基督教神父们自己办的报纸,只不过出版日期不定,上面刊载的文章的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能指望。
奉九从十四岁在中学接触到英文,就一发不可收,她好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天赋,很快她父亲就应她的要求给她请了小西关教堂的美国人林沫神父做她的英文教师,林沫神父毕业于哈佛文学院,欧美文学造诣极深,仅仅两年时间,神父就惊讶地发现,她的词汇量已经到了差不多五万五千个,远高于普通成年美国人差不多三万个的平均水平。
奉九的中文根基打得深厚,而语言又是共通的,加上思辨能力极其强悍,那么能轻松驾驭各种文体也就毫不稀奇了,甚至包括女生们通常不感兴趣也不擅长的时事评论性文章,文笔老练,典雅流畅,言之有物,堪称上乘。
出嫁前林沫神父听说她这么年轻就要嫁人,惋惜得无以复加,他就是奉九申请哈佛的推荐人,虽说奉九去年申请失败,但是他认为这纯属偶然,很奇怪不知道哪里出了差错—如果连奉九都不够格进入哈佛,那中国的学生应该没有人能有这样的资格了。
但奉九却是有自己想法的,她从来没有打算结了婚就放弃自己的学业:自己虽不擅长理工科,但文科是自己的强项,而且很多文科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广泛阅读就可以弥补大半。
当然,奉九这个想法也是过于一厢情愿——奉九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