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01(1 / 2)
建, 这是宝贵的传统礼节。”
于是只好带他回了一次娘家, 要提前通知亲友,所以定到了第三天。
张家父母, 哥哥姐姐,自然是热情的招待, 亲友同事邻居们也都过来了。张灵湖的大姐给亲友发糖果, 就只在手心里放两枚大白兔奶糖, 并两枚带壳花生。人人都分到了,小孩子们自然是欢笑着,立刻就吃了。
大人们一点儿也不会嫌弃,郑重的放在口袋里, 留着以后给孩子吃。
亲友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儿,一个胖子都没有,全都是瘦瘦的,脸上带着热情的笑。
因为此时秋粮正收割, 还没有收缴上来。粮站虽然有白雷的补贴,老百姓都过得很节省。
像是回门儿这种级别的招待亲友,更像是自带干粮的聚餐。
亲友们上门, 用一个方形的木头盒子, 外层刷了黑漆或者红漆, 内层是蒸笼一样的三层格子,里面放上干粮。根据远近亲疏的不同, 干粮的材料,大小,数目各有不同。
有杂粮的,棒子面的,白面的。也有放十个的,十五个的,或者二十个的。有的做成婴儿拳头大小,有的是很实在的成年男人拳头大小。
负责接收礼盒子的工作,是顶级重要的。名字叫做折盒子。重要程度就跟六十年后的婚礼收红包登记一样,严肃的甚至还要带验钞机。
张灵湖刚刚生产出了月子的亲二姐,就亲自负责这个工作,她知道所有亲友的关系和来历,拆开盒子,也要分清楚谁跟谁,在心里记一笔账。
另外甚至还有闲着没事干的亲友,在一边站着,围观闲聊,议论评点。
因为按照老北京的传统,特别讲究送礼和回礼。如今特殊时期下,送礼和回礼流程也简化了,统一变成折盒子。
就是打开亲友带来的盒子,拿出一部分干粮,然后剩下一部分,让亲友依旧带走。按照规矩,盒子是不能拿空的,所以就有那种狠人,把最后一个干粮掰开,只留下一半儿干粮在盒子里的。
根据主家的情况不同,一般来说,都是拿走百分之七十,或者百分八十。
拿的少,亲友就会评价主家“折盒子轻。”拿的多了,亲友评价:“折盒子太狠。”简单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无数的含义。
张家二姐折盒子非常轻,她一个盒子里只拿一半。把干粮放在一个大蒸笼上,盒子盖儿依旧盖上。
放满一个蒸笼,亲友们马上抬走。当天吃饭,就是要吃这些干粮的,所以要拿到锅上热一热。张家就只负责烧几大锅的菜汤,然后配着亲友带来的干粮一起吃。
张家的菜汤做的非常好,张爸爸亲自拿来一个陶瓷瓦罐,直接把里面的三斤猪白油,一份为二,放在锅里。刺啦啦啦啦……,满院子飘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