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6(1 / 2)

加入书签

他才八岁。

从小,在各种在酒桌上,各种场合,父亲都要他学习。学习如何分清阶级,学会如何“做官”。不管是说话做事,步步都要谨慎,父亲总是有许多经验来教育他。

父亲常常这样教育他:你看待你的同学们,不要把他们当做是朋友,而是当做下属。这样你的视角会发生转变,你思考的是怎样去管理去调和。而不是跟他们成为哥们儿死党。你要学会跳出来,搞清楚每个人的关系。

他很听话,也很争气。从小永远被选为班长,即便他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会管理,会揣摩人性。最重要的是,他会讨老师的欢心。他凭借着父亲的言传身教越来越明白该怎么去管理班级这个小集体。这个小集体完全是一个小社会。父亲对他也很自豪,因为这是他培养出来的完美儿子,他的接班人。

但是,他有时候也很迷茫。他也渴望交一个真心的朋友。在父亲眼中,朋友只能交对你有用的人。父亲不允许他早恋,但允许他跟女生交朋友。但那也只能是像赵淑真那种“公主”,还一定是成绩优秀的公主。他其实并不喜欢赵淑真,因为他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一个被包装的完美孩子。

后来他在上初一的时候爱上了诗歌,因为他在里面看到了自由和平等。他永远不能忘记第一次在图书馆读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时候的震动。仿佛那是他从小被阉割的灵魂苏醒了。从此以后,他读了许多诗歌,他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在那里找到了一个理想国。那里自由平等,没有压迫。

他开始改变从前以阶级看人的想法,而是转化为平等对待。他也不再觉得那些在父亲口中穿短裙的女生低俗,而是想到了“生如夏花”。他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一切,这个世界真是美极了。他觉得,他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曙光。他将要做的应该是像戈麦的诗歌上那样说的,一颗青春的胸怀已将宽广的命运容纳。他开始尝试写诗,他沉醉在自己编织的梦里。

可是在父亲眼中,他这是玩物丧志,哪怕他读的是书。父亲给他取的名字,已经昭示了他一生要走到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入世从政,绝对不是做一个诗人。他终此一生,跟文学,跟艺术无缘。这些诗歌,在父亲看来,都是胡说,是腐蚀思想的糟粕。他看着周修齐整天热情洋溢,险些要翻看《圣经》。父亲再也忍不住了,他将周修齐整个书架的诗集全部扔掉了,并且杜绝了他所有的课外书。对他严加看管,又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给他做思想工作,他说,要“矫正”他的“妄想”。父亲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如此。成为人上人才应该是他人生所追求的路。

他的内心再度贫瘠,从此他活成了父亲要求的样子。他拥有着这一切,却又厌恶着这一切。他依靠着父亲,却又随时想挣脱。他就这样矛盾的活着。直到那天,在银杏树林,他远远地见到一个在阳光下闭着眼张开双手拥抱太阳和森林的女孩儿。他永远不能描述第一次看到她时的情形,也永远不能忘记他那一刻的心情,那是一种灵魂被撞击到的感觉。那一刻,他先被触动的不是心跳,而是灵魂。在她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消失的渴望的灵魂。

那是自由和平等。

银杏树的叶子还是绿的,她站在两株银杏树之间,伸开双臂,仰起头来。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她仿佛是一个天使,下一刻就要跟着阳光一起消失在森林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