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2(2 / 2)

加入书签

  查了不少资料,通俗地给大家讲一下。

  游牧大家比较熟悉,通俗地讲逐水草而居,这里草吃完了就换一个地方,这里河流枯了就换一条河。

  那怎么定居下来呢?

  就要种草。

  管理得当,品种优良,牧草一年中可以割几茬,有限的土地就能满足一户人家几百只羊的需求。牧民要种草,也就定居下来了。

  定居的核心技术除了种草,还有草料的存储,不能割下来都烂了,那冬天牛羊还是得饿死。现在有干燥法、发酵法各种储存方式。

  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如今我国牧民已经基本实现了彻底的定居放牧。

  最后来说说小说中的设置:半定居半游牧。

  种草技术跟不上,且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还是要草场转移。就分为冬牧场和夏牧场。夏牧场在内蒙古高原上,今日锡林郭勒一带,夏季水草丰美,但冬季零下三十度。冰雪封城。

  所以冬天就得转移到大兴安岭山脚的冬牧场,雪少挡风,冬天天晴的时候能放牧。通辽就是今天的通辽,饶乐大约在今天的兴安盟,赤山大约在今天的赤峰。这一片好像就是清朝的科尔沁草原。

  总之,我拍脑袋想的,就是冬天让牧民定居下来,降低死亡率,收拢民心。同时通过城市辐射控制草原。

  有不周到的地方求轻喷。

第195章 苏古川

  辽东乌桓的王帐,就扎营在通辽以南不到一百二十里的草原上。苏古川没有回自己的部落,直接往王帐去,天黑之前就抵达了目的地。

  只见太阳已经有一半垂落到了西边起伏的地平线下,红色的余晖洒落在草原上,如同火焰燃烧一般。这其中,有一处在反射耀眼的光,不需多近的距离,就能看清那是王帐的金顶。

  苏古川手勒缰绳,将马匹的跑速降下来。这匹黑色的良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