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3(1 / 2)
子真是渊博。”诸葛小徒弟目光闪烁,嘴角微撇,“我是读过《史记》的,但《山海经》全本难得,兼之家中长辈以为它荒诞不经,因此我不曾读过。”
这孩子拐弯抹角地说什么呢?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知识少对不对?阿生叹了口气:“后头丙字号书箱第九格里装的就是了。”
诸葛亮揉揉脸,大约牙还是在疼,但脸上的笑意却是掩不住的:“多谢曹子。”
“马上就要扎营了,你莫要沉迷。”阿生在他身后喊道。
“诺——”
典型的熊孩子应付式回答。阿生坐回到她的软垫上,揉揉太阳穴,然后朝糜竺歉意地一笑:“我是第一次照看这个岁数的孩子,让您见笑了。”
她越是客气,糜竺心里就越发忐忑。诸葛亮要拜曹生为师的事,此前他们徐州上层人士都纷纷猜测,总结下来无非是觉得诸葛家有意攀附的占大多数。
且曹生名义上是收弟子,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弟子跟养子也差不了多少了。是曹操为了安慰她膝下空虚令徐州各方捧场的,不然也不必特意找父母双亡的孩子了。
既然是找养子,那自然是五岁以下的最好,能养熟。但诸葛亮呢?已经十二、三岁了,眨眼就是十四成童,半个大人了,再过两年都能议婚了。这怎么看都不是合适的年纪。
因此,大家伙都等着看诸葛家的笑话呢。却不想,曹生不光收下了这个孩子,看着相处还颇为融洽。
“子仲家中也有这般年纪的孩子吗?”阿生突然的发问,将糜竺的思绪拉回来。
“竺的嫡长子已经八岁了,倒是于骑射上有些天赋,却不比诸葛家的孩子通诗书,知古今。”
“我阿兄的幼子有叫彰的,也是一把子好力气,不喜欢读书。不过如今是乱世,乱世出英雄,将来未必就比喜文的孩子差了。”
“哪里敢和曹家的公子相比啊?”糜竺连忙说,“只盼他能正经有个官职,比我这连累主公的人强就成了。”
这话说出来,是有几分实诚的。糜竺没有掩饰他希望下一辈获得更高政治地位的期望。
阿生瞅了他一眼,没有再多说什么。
日上中天,照在泥泞的道路上。这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从一座名叫朐山的小山下蜿蜒绕过,通往海边的朐县县城。
因为靠近城市,道路上终于热闹起来,其中不乏挎着篮子的农妇或是挑着扁担的小贩,再就是响着铃铛声的牛车和马车。
就比如,在距离煮着诸葛亮的肉粥的篝火不到三十米的地方,就有一辆陷在泥坑中的牛车。拉车的老牛年事已高,任凭鞭子抽打,就是喷着气不使力。
小亮捧着粥碗,学侍卫们的样子在篝火旁边做亚洲蹲,同时,时不时就抬头看一眼仍堵在路中央的那老牛车。
刚刚跟随曹生旅行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个刻板守礼的人,在野外也要建个台子焚香的那种。然而……所谓的偶像就是用来打破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