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3(1 / 2)
化成无力。你TM还真是相信我。
车厢里传来最后一声叹息,几乎低不可闻,但郭嘉确实清晰地听见了。
“负万民之命,承千年之运,何其重者。”
看不见,但那个人,大约是流泪了。
于是郭嘉也叹息一声,架着马车一路向西。还没有过二十五,但郭嘉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有一千年那么老。
至于“为什么亲自前来”这个问题,已经太过肤浅了。也许是她想要用亲手沾血的方式提醒自己,也许是她想保护那些在她看来太容易受到罪恶引诱的谍部人员,也许是她想独自背负起选择的重担……
但总之,这个时空已经在大部分人的无知无觉中走过了又一个关键性的命运分叉口。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章将在打袁绍后进入尾声。
我知道很多人对于刘备有着很高的期待,但不幸的是,我只按照自己的大纲写故事。
之前关于阿生暗杀刘备一事,群里有产生讨论。我很高兴一些持反对意见的读者积极表露自己的看法,你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中最宝贵的素养之一。相比之下,我个人的见解能否得到广泛认同反而是次要的事情了。
第175章 宛城
张绣没到而立之年,还是个年轻人。他头上戴一顶近乎白色的狼皮帽,明显的凉州风格,更是为他平添了几分锐气和张扬。
曹操曾经说过,张绣是最好的那一种西凉军人,悍勇健壮,但悍勇健壮还没有湮灭他的心智与操守。这种人容易在乱世活下来。
而贾诩明显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会抛下当时如日中天的李傕、郭汜等人,举家跟着这么个年轻将军一路辗转。
时间证明了贾诩的眼光,在称王的李傕和称帝的郭汜先后被部下杀死之后,张绣依旧顽强地活着。甚至,自他的部队在宛城安定下来之后,已经逐渐脱去了西凉兵的劫掠脾性,能够和南城的百姓相安无事了。
这样子再发展个几年,没准宛城也能逐步实现屯田也不一定。那就是真的扎下根,轻易不可撼动了。
可惜的是,周边格局不允许张绣发展。刘表把张绣当成北方屏障,而曹操也真的率兵南下了。
望着护城河外如星子般望不到尽头的敌营,张绣头皮发麻。他要是有刘备那样精明的头脑,此刻就会意识到刘表的不厚道:
曹操的兖、青、豫都是州,他张绣的宛城可是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