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4(1 / 2)

加入书签

/>  “妾身在。”环夫人小声应道。

  “你看那青松幼年的时候,只知道跟蛇虫鼠蚁搏斗,虽然惊险,但恣意生长没有不快活的。等到它长成了参天巨木,所面对的就是无可战胜的罡风和摇摇欲坠的山石,便只能顺着风向去生长树枝,顺着岩缝去伸张根系,这是为什么呢?”

  卞夫人微不可见地张了张嘴,但她到底不敢在丁氏面前抢话。

  环夫人惨白着脸,想了好久,才慢慢地小声说:“因为青松已经长成大树了吗?”

  丁夫人叹息一声:“因为青松已经长成大树了啊。”

第170章 黄花

  东汉末年,人们说起“黄花台”这个带有朴素诗意的名字,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冀州馆陶县的黄花台。

  光武帝刘秀和郭圣通的女儿馆陶公主就被封在这里。她最风光的时候,在封地内建起一座方形高台,台上加盖观湖楼,并以此为别府。假如一切能够顺利发展下去,嫡公主、嫡长公主、嫡大长公主,她的权势怕是能直追同样封“馆陶”的汉武帝岳母兼姑姑,成为皇帝都要敬着的大人物。

  然而,在刘秀之后登上帝位的是阴丽华的儿子。再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馆陶公主与胞兄、驸马谋逆失败,自缢身亡,死后与驸马一同葬在黄花台西。而这座曾经坐拥秀美风景的高台,也因为谋逆的阴影和怨气的传说,为后来者所弃,渐渐于荒草中腐朽殆尽了。

  盛名不再,但到底曾经是刘氏的皇家建筑。所以当曹操堂而皇之地将鄄城以南眺望濮水的台式建筑命名为“黄花台”的时候,还是引来了几道或深思或鄙夷的目光。甚至有个自诩渊博的世家子张口就问:“曹公怕是没听说过馆陶公主的典故吧?”

  曹操毫不在意,爽朗地笑道:“本朝发生的事情,刚过百年而已,我自然是知道的。但若是要避讳乱汉的吕氏,那天下无鸡;要避讳废帝的外戚,则日月无光【注1】。我看此台之下千亩地,尽是医馆所种的菊花,秋来金黄一片,还有比黄花台更适合的名字吗?便是我不说,周围的小民也会用‘黄花台’称呼它,这就是朴素的民风。”

  张狂而坦荡,天真又粗暴。

  于是,菊花丛中的高台被命名为“黄花台”。在整个魏朝一千余年的历史中,人们再提起“黄花台”,第一想到的就是鄄城黄花台。毕竟,相比馆陶那个已经不辨踪迹的弃楼,鄄城黄花台的存在感要强烈得多——著名的赏菊圣地,也是每年重阳节皇室宴请百岁老人的指定场所。

  乃至于魏朝消亡两百年后,黄花台的大名反而随着《汉末演义》的畅销而越发响亮起来。在这本传奇小说中,有一个章节叫“摆蟹黄花台,争锋笑谈间”。作者用他惊人的想象力,为刘备这个名声平平的汉末人物赋予了几乎和曹操同一级别的枭雄气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