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19(1 / 2)

加入书签

/>  经过两个多月六十几天的打磨,原本只有大纲和简略剧情的剧本,终于被乔巧淬炼成一个完整的成品。

  乔巧将它命名为《泥沼》。

  《泥沼》初初成型,是源于乔巧多年前于生活中有感而发,而写下的故事大纲。

  那时她还是个大学生,放暑假的时候,到一处偏远落后的地区当支教,目睹了那里的人因穷困而生活艰难的状况。

  她教过一个小孩,那小孩没有父亲,听那位母亲说,孩子的父亲是患病离世的,因为穷,没钱看病,活活熬死了。

  有病却无钱可医,想活却活不下去。

  乔巧当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是觉得心里难过,但她没有哭。

  后来某一天,她静静地坐在小学校外面的田埂边,看到那孩子正在跟别的小伙伴们玩闹,突然就哭了。

  她看过那孩子父亲的照片,那孩子在蓝天下无忧无虑地笑着的样子,跟他父亲真像。

  她哭什么呢?她也不知道。

  但她就是很想哭。

  可能是因为,她突然了解到,其实人世间有很多悲剧,其实众生皆苦。

  而人在这些悲剧面前,只是沧海一粟,毫无招架之力。

  也可能是因为,她从别人身上窥见,其实很多人的人生就像泥沼,对于他们来说,疾病是一个泥沼,贫穷也是一个泥沼。

  一脚踩进去了,就再也无法□□了,只能慢慢地越陷越深,窒息而死。

  因为有所感,所以有所发。

  她顺着大纲一直延伸,创造出了《泥沼》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李尚富的男人,万万千平凡农民工的一员,有个贤淑体贴的妻子,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日子虽不宽裕,却也幸福美满。

  突然有一天,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男人被告知自己得了绝症,而他知道自己没钱治。

  而这个剧本,就讲述了他得知自己有绝症后那半年里所发生的事。

  短短一个小剧本,浓缩了人生百态。

  剧情里底层人民的牺牲挣扎,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还有台词里对人性的关怀,对弱者的悲悯,乔巧所创作出来的《泥沼》,深度企及到了社会上一些引人关注的议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其实宁涵说得没错,她真是很适合写一些有深度的作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