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5(2 / 2)

加入书签

  正如伊丽莎白写的那样,埃琳娜·沙菲克是里德尔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她和历史上的埃琳娜·沙菲克并不是同一个人。

  历史上的埃琳娜死在了1603年8月4日,可她和里德尔根本没有任何的接触联系;属于里德尔的埃琳娜永远活在里德尔的脑子里面,她是里德尔臆想的一个人物,也即是说她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里德尔需要的时候埃琳娜永远会在,他不需要的时候埃琳娜也永远都在——她永远存在于他的脑海里。

  废稿确实给你们营造了一个历史轮回型悲剧,但事实上是里德尔想象出了一个这样轮回的悲哀来劝诫自己放下软弱,尽管他并没多少的软弱,可在学生时代他还是没有达到日后的冷酷无情的。

  这样悲伤的结局是里德尔在杀死了莫芬·冈特后,为自己勾画的。

  所以说,这是里德尔为自己暂时构想了一个历史轮回型现实悲剧式终结。

  而我正文使用第一人称,废稿使用第三人称的原因,正是,埃琳娜的记忆停留里德尔说“为什么不呢?”

  为什么不呢?有两个意思的解读,因为我没有摆上原因。

  可以认为里德尔抛弃一切同埃琳娜去了1603年,也可以理解为里德尔不愿放弃一切留在1943年。

  不过,我们都很清楚里德尔只会做出一个选择,是后者。

  现在我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整篇文章的走向越到后面越趋向于平淡——我不相信里德尔是一个天生的坏蛋,我相信他之所成为我们后来所看到的那样是环境所趋。

  他当然也渴望着如同埃琳娜那样平平淡淡不用关心俗世的生活,没有傻瓜笨蛋的骚扰。

  我认为我在书写埃琳娜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带着一种她是里德尔的半身的态度,去描写这个人物的。

  是以,这本文章真正的的结尾即是里德尔拷问自己“为什么不”的时候。

  好啦,这本文章我到此处真的写完了he结尾也上传微博了。至于这本相关的那个番外集中地,还是看心情佛系更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