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71(2 / 2)

加入书签

  “酥黄”是将煮熟的芋头切成厚片,沾上研磨过的榧子、杏仁碎、芝麻酱,再裹糯米粉炸至表皮酥黄。这种别出心裁的点心据说是古书里记载的,色香味都登得大雅之堂。

  “白玉枣”是将芋头磨成泥,拌入糯米粉、白糖、花生油搓成小圆球,酿入冬瓜糖、陈皮和花生米研成的馅料,搓成枣粒状,入油炸酥,捞出裹上糖粉。外表雪白,皮薄松脆,入口即化,百吃不腻。

  洪爽、冷阳、洪万好、洪万和是作坊的主力,洪巧、洪欢下课便来帮忙,连冷欣宜也来做了两晚临时工。

  成品出炉,他们送了一些请邻居朋友品尝,一举赢得第一批订单,消耗了两百斤芋头,纯利润1600多元,证明产品有市,畅销可期。

  展出前天共备下900斤货物,万事俱备,洪爽忽然有了新创意,对冷阳说:“我九姨婆是客家人,这些点心也能说成客家的特色食品,我们去弄两套客家人的衣服,明天摆摊时穿上,也许能吸引更多顾客。”

  灵感源自上次的“穿婚纱炒牛河”,冷阳夸她举一反三,连夜租来一男一女两套客家人常穿的对襟衫和大裆裤,与洪家人商定,由他和洪爽做售货员,洪万好和洪万和负责在会场内分发试吃品。

  城里人大部分没见过这些早已绝迹的传统小吃,试吃感觉不错,价格也合理,遇见的多会买来尝鲜。搭配冷阳巧妙的销售策略,参展第一天下午三点多货品已售出380斤货物,净赚4000元。

  冷阳计算第二天出货量能达到700斤,收摊后立马回作坊赶货,分成两组两班倒,在凌晨3点实现产量,白天上架后生意比昨天更好,当天顺利出清。

  “这样到展出结束差不多能把那些芋头都消耗掉,还能赚好几万,简直天降横财啊!”

  营业额让洪万和忘却疲累,跟大哥商量开个点心铺,把这门生意做大做强。

  冷阳怕他被胜利冲昏头,适时点醒:“这两天的顾客基本是冲着新鲜好奇来买的,搞成常态未必有固定的消费群。除非工厂化,做成零食投放到各大卖场,但那样投资成本太大,暂时还玩不起。要想利益最大化,不如把制作工艺卖出去套现。”

  洪万好是他经商理论的受惠者,将他的话奉为圭臬,忙问他是否有门路。

  冷阳还真是有的放矢:“我们旁边那个展位是“好家乡食品”的,那就是家极具规模的零食制造商,我今天跟他们的负责人聊了几句,他对我们的芋头点心很感兴趣,自己还买了一些。我透风说这是我们的独家秘制,想找厂家扩大生产,他要是有意向,这几天应该会找我谈。”

  他预计不错,隔天那负责人就说想再买些样品送去公司研发部申报项目,若通过测评,日后将有机会合作。

  冷阳各送了十份给他,据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