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5(1 / 2)
啊,诚然是做不到,像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那样有魄力,花费14年去写从上古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年间的故事,最终编录成《史记》,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我也想被人铭记,但这对我这种没怎么读书的人来说,真的是太难了。”
安朝暮闻言不由的笑道:“别说是叔叔您了,就是好多历史学家,他也做不到到呢。”
顾海涛点了点头笑道:“是。所以咱们的目标就小一点吧。我刚才和云起说了,我想做个文化传承者,他不能够理解,我想你应该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吧。”
安朝暮微微的思索了一番,道:“如果真的能建立一座博物馆,到时候,我一定会把叔叔的名字,写在捐献人的墙面上,而且还是最先要的那种位置。我听顾云起说过,您慧眼识珠买下了海黄家具的过程。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具有教育意义,能够给我们后代很多的启迪。如果您不介意,将来您所捐献的这套家具的解说,就把您的这段故事给编进去。”
顾海涛看了一眼安朝暮,眼神里神采流动,许久后,才憋出了几个字:“知我者,莫若朝暮。我儿子,果真没选错人!”
被夸奖的安朝暮有些不好意思的掩嘴笑了。
顾云起也是万万没想到,安朝暮能够懂自己父亲的心思,并且也深深地认为,自己父亲说的没有错,他没有选错人!
顾海涛继续说道:“我想既然没有本事流芳百世,那不如退求其次,在我儿子将来开办的那件博物馆,留下自己来过这世间的印记,这样想想倒也不错的。”
安朝暮却皱着眉头开口说道:“叔叔,您说的不对,要看您怎么看待流芳百世了。流芳百世的一定要是司马迁那种写出《史记》的大历史学家吗?您知道杜维善先生的故事吗?”
顾海涛在脑海里回想,隐隐约约的有个记忆:“是旧上海滩名动一时的杜月笙第七个的儿子杜维善吗?”
安朝暮回复道:“对。就是他!杜维善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杜月笙去世之后,杜维善就跟着自己母亲一起去了台湾,长大以后的他留学澳大利亚成为了一名地质工程师。虽然他早就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血液里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杜维善先生回到了上海,并找到了当地的博物馆,将萨珊王朝金币银币三百六十七枚,全部无偿的捐出去!而在此之前,内地博物馆在这个领域的收藏和研究都几乎是空白的。”
顾海涛想了想旧日的事情,说道:“这个新闻我当年有所耳闻。”
安朝暮继续开口说道:“要知道这些金币存世量非常的少,价格极高。当年他捐献的金币中有金币一百多个,银币二百多个。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算,这些东西总价值不会低于三个亿!除了捐献金银币之外,他还捐了很多古代的钱币,总价值加起来能够达到十八亿人民币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