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0(2 / 2)

加入书签

  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皇室御用的贡品,后来到了明清时期,绒花饰品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现代二零零六年的时候,南京绒花还被列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绒花的设计十分精美,清新淡雅或活泼秀丽,总之是各式各样,看似相同却又完全不雷同。与金银点翠那些奢华之物相比,当真是低调平稳中的一种独特清新美,所以在当代又重新的受到了很多爱好者的追捧。

  安朝暮庆幸自己早已有准备:还好之前查阅了不少的相关资料,提前有找师父做些符合剧组里需要的绒花饰品!

  这才让自己捡漏,花剧组里的钱,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以及用自己喜欢的配饰!

  安朝暮顿时的喜笑颜开:人生啊!有时候就是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爽快呀!

  不知道她这算不算是从一个坑里爬了起来,继续勇往直前了呢?

  想到这里,安朝暮便美滋滋的去选择那些配饰了。

  她先是选择了一些颜色素雅的绒花做自己旗头的配饰。

  路过收纳首饰的格子间里,安朝暮觉得这里面也要挑一挑。毕竟这些首饰她和她的道具组也是用很大了心的啊!

  尤其是那个耳钳,可是自己可是和道具组里负责首饰的成员们,特意为《大清风云之雾里看花》花了好大的心思去准备的啊。

  耳环又称为耳钳,使用极其的方便,在佩戴时不需要更换挂钩,只需要换耳坠就可以。

  很多人以为耳钳这种饰物,是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才盛行起来。

  其实不然,在大清入关前,妇女们耳饰就已经流行佩戴多环,带三钳、四、五钳甚至更多数量的比比皆是。

  直到大清入关,成为了故宫的主人之后,满族女子耳环的数量才被逐渐的固定为三钳。

  一耳三钳在清代的时候,是非常强硬的一个规定,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满族女性的身份地位。

  当时的大清,不管是后宫的皇后妃嫔,还是达官贵人家的满族小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矩。

  她们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会被家里安排好的萨满,在两只耳朵上分别的扎上去三个耳洞,以代表自己拥有着高贵的满人血统。

  而身份低微的满族女子,是没有资格带三钳的,不过她们依旧会打六个耳洞,最前面那一个耳洞会带一些还算漂亮的耳饰,其余的两个耳洞则是带着铜环。

  考察了这些真实的历史情况后,安朝暮和助理秦念念,特意的为这部戏里出现在宫里的丫鬟们准备了他们应该佩戴的耳环以及剩余的两个铜环。

  秦念念也曾问过安朝暮:“安姐,真的要这么大肆准备吗?会不会有些铺张浪费了?”

  安朝暮表情很认真的回复:“当然要这么准备!我们很认真的考察过历史啦!我们可是专业滴!只有这么做,我们才不辜负顾云起老板支付的购置饰品的钱!”

  秦念念点了点头,想想也很有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