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22(2 / 2)

加入书签

  “我娘姓杜,出身常山伯府。”

  “你是杜姐姐的儿子?”

  当年李蓉娘和杜氏同为伯府嫡出大姑娘,两人出身相同社交圈子差不多,曾是闺中好友。没想到一别经年,还能在此处见到故人之子。

  遥想当年恍然如梦,李婆婆流泪不止。

  “杜姐姐如今可好?…瞧我问得是什么糊涂话,杜姐姐人长得美心地又好,有你这般出色的儿子,她定然是好的。”

  “我娘很好,他日你若归京便可见到她。”

  李婆婆抹着眼泪神情发怔,归京吗?她还能再回去吗?

  “我…”

  “你先别急着回答,你的事情我会放在心上,待回到京中定会替你查个清楚明白。你若是想通了,可去荣昌侯府寻我。”

  李婆婆又惊又喜,吃惊于晏玉楼的身份,又替故友欢喜。她离京时尚在闺中,那时杜姐姐也未定亲,不想竟是嫁进侯府。

  “好,好。”

  王老汉也很高兴,虽然他不清楚什么伯啊侯的,但是一听都是很厉害的人。要真有贵人相助,老婆子的冤屈便能洗清,他们一家也能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些年他们生活在山里,虽说是清静到底还是有许多不便。眼看着他年纪渐大,已无法打猎维持生计。独子在山外谋生一家人分隔两地,哪里不想和儿子一起过日子。再者儿子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他们在山里也不认识什么人,说到亲事两眼一抹黑就怕耽搁儿子。

  得了晏玉楼的准话,两口子像吃了定心丸。李婆婆到底是宣京来的,多少看出一些门道。虽说另一个公子没有表露身份,但看气派应该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有他们二人从中帮衬,或许有生之年她还能堂堂正正的归京,在母亲的坟前烧上一柱香。

  下山时,王老汉坚持送他们出山,他们问清出山的路婉拒他的好意。老两口把他们送了又送,最后依依不舍地留步。

  在看不到人时,姬桑重新背起晏玉楼。晏玉楼趴在他的背上,心情略有些沉重。世家大户大多都有见不得光的东西,那些痼疾除之不尽。

  “京里的那些世家这些年做了多少阴损之事,没想到你我远离宣京身陷此地都能听到。湖阳公主事情不用多说,世人都知道她是什么德行。我听说前些日子年近古稀的锦宁侯才纳了第二十六房小妾,那小妾年方十六,和他最小的孙女一般大,是一名七品小官孝敬的庶女。上个月感恩伯府的两位公子为了一名花楼女子与人大打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