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4(1 / 2)
先上市,其后是欧洲几个海外领地、亚洲殖民地,百慕大群岛、上加拿大等。
《以父之名》十分巧妙的将宗教、神秘主义、秘密社团、逻辑与演绎推理、复仇和爱情结合起来,元素看似多而不乱,故事紧张刺激,情节十分曲折,引人入胜。
人们之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故事性极强元素丰富的小说,尤其是带有宗教元素,人们成长在圣经故事中,生活在宗教环境下,对有关宗教的故事很感兴趣,尤其写的这么惊心动魄,让人只想在拿到书后里连夜看完。
爱丽丝给安娜表姐和克莱尔念书,就连安娜表姐这种对什么事情都不太感兴趣的人,都想赶紧知道故事的后续,还很认真的跟爱丽丝和克莱尔分析剧情和人物。
她认为玛利亚娜太聪明了一点,在男人面前也过于聪明。这可能会让男人觉得她有点——不太温柔?或者说,太“另类”。
“可为什么女孩就必须要‘温柔’呢?而且,聪明与温柔并不是对立的,男人要是害怕女人会太聪明,岂不是说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法那么聪明?”
逻辑没毛病。
“可这样她会很吃亏,男人们宁肯去娶一位温顺听话的小姐。快告诉我,那位韦斯顿先生是不是爱上了玛利亚娜?”
“不行,你得等我慢慢念,我不能这么快就告诉你。”
“我喜欢韦斯顿先生,他看起来是个好人,还是个聪明人,他能帮助玛利亚娜。”
克莱尔忙说:“我也喜欢韦斯顿先生,他真的很好。”
克莱尔15岁了,也到了憧憬爱情的年纪。她是个乖巧的孩子,也是在贝克尔夫人那儿接受的淑女教育,养母安娜对她跟亲生女儿并没有分别,她自己也知道。爱丽丝就觉得克莱尔是那种母亲都想要的完美的女儿,懂事又听话,学什么都很努力,她唯一庆幸的就是奥斯汀太太见安娜表姐的机会不对,不然准会用克莱尔来数落她,气恼她不够听话顺从。
等到小说上市后,一些评论杂志和报纸上的书评都开始讨论这本信息量很大的小说。一些书评认为这是自哥特小说之后兴起的另一个流派,但对作者要求很高,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宗教知识、秘密社团知识——虽然这个没人知道真伪、还要有流畅的剧情安排能力,小说本身所使用的写作技巧已经臻于完美,是目前为止Alice Leigh最好的一部作品。
另一些书评认为小说中对共济会的描写太荒唐而匪夷所思,共济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社团,很多知名人士都是共济会成员,包括已故的牛顿爵士、哥白尼、欧洲各国的一些王室成员等;罗马天主教廷拒绝承认共济会是一个宗教派别,斥之为“非正统”。但作者处理的很巧妙,没有否定共济会,也没有赞美共济会,基本保持中立,于是共济会成员没有人激烈的反对这本小说。
至于罗马教廷,英国人并不在乎。
《以父之名》的销量很不错,一个月就卖出将近3000本,定价稍贵,28先令。现在1英镑是24先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