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8(1 / 2)

加入书签

要再往河中取水了, 需要留下这些水供给人们吃用。”

  侯安一听就急了, “不浇水可咋办?麦子不都得枯死了!”

  苏页抿了抿唇, “试着挖口井吧,但愿能引出地下水。”

  于是,虞峰便找来经验丰富的师傅,先是看了水脉,确定了打井的位置,之后便请人挖了起来。

  这年头挖井全靠人力,一个不好就会出人命。

  苏页事先叫人编好又长又结实的麻绳,一头绑在树干上,一头牢牢地系在工人腰间;又垂下灯笼,一来照明,二来预警;同时采取换班制,一班人在底下挖,另一班在上面运土,累了之后就换一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大伙的体力。

  苏页的想法比较乐观,一方面,万年县水脉原本就较为丰富,另一方面,这个时代地下水还没有被过度开采,因此即便干旱,应该也能挖出地下水。

  然而,一丈、两丈、三丈、四丈……麻绳一点点增长,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半滴水都没有见。

  正常情况下,当地最深的井也不过十几米。

  苏青竹纳闷,“是不是挖错了地方?这下边根本没水吧!”

  看井的师傅翘着胡子,一脸气恼,“老头子不会看走眼,这里草叶翠绿、土质湿润,深挖下去必有水脉!”

  苏青竹也急了,“这都挖了五丈了,再挖下去绳子都不够用了,还要多深?”

  就在这时,井下传来工人模模糊糊的声音,“出水了!出水了!”

  苏页面上一喜,冲着底下喊道:“不要着急,再确定一下,注意安全!”

  底下传来回应,几个人拿着铁锹又挖了起来。井沿边运土的几个人也打起精神,拉绳的动作更加卖力。

  结果并没有令人失望,后面吊上来的土真的变成了湿哒哒的泥巴。大伙既激动又紧张,直到听到“哗啦哗啦”的搅水声,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

  底下的工人大声喊叫,“拉绳!快拉绳!”

  大伙叫嚷着,七手八脚地把他们拉了上来,汉子们一个个成了落汤鸡,身上的泥水湿哒哒地往下淌。

  人们一见,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笑着笑着便湿了眼眶。

  ——

  村里有了井,河水便不必省着了。

  不用苏页说,农户们便自发地挑着河水一瓢一瓢浇到地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