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17(2 / 2)

加入书签

  “余忆平生所历,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悲戚欢愉,不知万缘无非幻泡,盛衰本是回环,庶得蹈入长梦[改编自戚蓼生的《红楼梦序》],醉卧南柯,漫漫亿载,纵石烂海枯,不复醒矣!”顽石翁于后记中写道。

  纵然过去再多年,宝玉也依然清晰的记得初见时黛玉的样子。身形单薄的女孩年纪尚幼,容态稚嫩幼秀,可眉宇间气韵清华娟逸,只消看得一眼,便觉原来浊世之间亦有着无法弃绝的皓洁所在。

  似他乡遇故知,如长别而重逢……他笑着对老祖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从来以为,她会是与他相伴相守至彼此灰飞烟散的那个人。可惜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千句万句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还是无法逃脱冥冥之中那只摆布错弄的手。到头来,连相忘天涯各自终老都成了奢望——那首俚曲怎么唱来着?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选自脂批,顺序稍有调整]……哈哈!

  智通寺的佛像前,枯瘦如柴的聋哑老僧手持剃刀,为宝玉剃度。乌青的发缕一束束的截落,容颜温秀莹洁的青年双手合十,默然祝祷:“佛祖在上,弟子贾珏,今皈依佛前,舍此微末无用之躯,恳请我佛护佑家中祖母、老父、慈母并一应长辈亲人身体康健,姐妹们顺遂美满,林妹妹长命百年、一生无忧、一生喜乐平安……”

  “姑娘,姑娘,才得了消息,宝二爷落发出家了。”紫鹃面有泪痕,凑到了黛玉耳边轻声说道。黛玉眼帘张开一线,散漫的视线漫无焦点的望去,半晌,缓缓盯住了帐前垂坠的玲珑玉符上。

  紫鹃记得这枚玉符。数年前姑爷回老家,临行前带来一位元姑娘。这位行止奇异的元姑娘在家中住了数月,便没了踪影。而她消失后,这枚灵气氤氲的玉符便被自家姑娘挂在了床头帐前。“姑娘是想瞧瞧这符么?”紫鹃擦了擦眼角泪痕,悄声问。黛玉没有反应,只是痴痴的看着,紫鹃一时猜度不透她的意思,只好看看她,又回过脸看那玉符。

  氛氲的霞彩自窗外一层层的透入,将玉符一层层的映透。在二女的注视下,一粒莹屑自玉符上凋落。继而是两粒,三粒,十粒,百粒……如冰雪澌融,似流沙泄地,不过数息之间,那里便只余一截月白的络子,而本该悬挂着玉符的所在,空空如也。

  都,不在了……

  黛玉无力的阖上双眸,一滴泪珠自睫间垂落,顺着颊腮滑下,打湿了枕上连理并蒂的缠枝花绣。

  身体忽冷忽热,浑浑噩噩之间,黛玉也不知自己哭了多久,又落了多少眼泪。待到一缕清凉气息自双眸的位置注入灵台,她方才能够将自己自沉眠中唤出。约莫是回光返照的缘故,感觉到有人在为她拭泪,她勉力睁眼,在看清眼前人的面影后甚至有足够的气息惊喜出声:“大姐姐!原来你无恙!我还以为……”

  元瑶淡淡的一笑。她素日意态清肃,偶尔一笑便如冰雪生光,清艳冷丽无方。然而此时,她的笑容却似是隔了雾的花,朦朦胧胧的,再看不清了。

  不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黛玉凝目再看,这才发现元瑶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