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5(1 / 1)

加入书签

什么?爸妈让你退学?怎么可能,你说不要读书了的时候爸都气得打你了。”

  “对, 是我自己不要读的。”州围兀自笑了一下,承认得很干脆。

  一颗在岩石夹缝中横冲直撞十几年才找到良机冒头的种子芽儿还来不及为见天日欢欣, 就被生生踩折。

  这一句话成功安抚了州绕那碎成一地又让他自己拼凑起来但仍摇摇欲坠的三观。

  在州绕的印象里,其实小时候的回忆并不算多清晰,他知道小的时候家里条件还算不错——这个知道当然不是指年幼无知的他能理解自己的生活品质属于“有钱人”的范畴, 而是长大后根据父辈的描述,以及定格在相片中家里的那些吃穿用度得来的结论。

  姐姐在娱乐圈混出名堂之后,州家说话最有话语权的人也从父亲变成了她,尽管她很少回家,也很少关注家里的琐碎事情,但是钱代表权势是更古不变的道理,即便在一家四口这样的小范围中也十分适用。

  在州绕看来,父母亲似乎是有些小心翼翼讨好姐姐的,十多年来姐姐冷淡的态度丝毫冷却不了父母对她三天两头的殷殷关怀,不过这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猜测,毕竟父母和孩子之间用“讨好”这个词未免太怪异,如果说是长期见不到面所以格外惦记也不难理解。

  在“一家之主”改朝换代之前,在两个孩子之间父亲也向来是偏袒姐姐的,成长过程中两个孩子难免磕磕碰碰吵吵闹闹,大打出手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老家所在的小城虽然占了政策的优势经济飞黄腾达,但是历代传承的闭塞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在短期内改变,重男轻女根深蒂固,就像他们家也在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苛的年代生下了他——虽然父母亲对此的解释是觉得只有一个孩子太孤单。州绕的同学家里但凡有姐弟组合都是姐姐让弟弟,只有他们家在父亲的铁政下形成了弟弟让姐姐的特殊风气,父亲的口头禅就是:“在我们家,女儿和儿子是一样的!”州围又实在算不上是个脾气好耐性足的姐姐,加上有了政策支持,对待弟弟的手段越发凶残。

  再长大些,当最后一颗糖果归谁、新的椅子谁来坐、电视频道依照谁的喜好调之类在大人眼中啼笑皆非的破事不会再引发他和州围之间的纷争,血缘的天性才奇妙地渐渐把两个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有一个州围这样漂亮又聪明的姐姐其实特别拉风,州绕没什么野心,也不介意自己活在姐姐的阴影下长大,有大把喜欢州围的男孩子上赶着来巴结贿赂他,他乐在其中。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家里总是有大批的陌生人来,有的时候是州绕认识的叔叔阿姨,有的时候是灰头土脸的民工,有些人还算客客气气,而有些人言辞激烈异常,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的争吵也多了起来,州绕和州围原本要什么有什么的生活质量大不如从前,州绕不敢问父母,他只敢悄悄问州围,州围已经到懂事的年纪,能从那些来家里讨债的人口中听明白是爸爸的生意出了问题。

  到某一天,州绕睡得正熟的时候被父母从梦中叫醒,一起睡眼惺忪站在客厅里的还有州围,她的身后是几个行李箱,看得出来父母亲收拾得很匆忙,鼓鼓囊囊的行李箱拉不上就半开着,一只衣服袖子从边上漏了出来。

  一家人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逃离了家。州绕还记得自己瞌睡懵懂跟在姐姐身旁,回头望向家里的最后一眼,多年后他不记得那屋子长什么样,只记得那夜色浓稠得像墨汁。

  再后来的日子是在东躲西藏中度过的,居住的地点也三天两头更换,最简陋的屋子里一家四口只能挨挨挤挤地窝在同一张床上睡下,不知道明日该何去何从。

  州围就是在那个时候说自己不想读书了,遭到父母亲的强烈反对,争吵到后来,父亲抬手给了她一个耳光,这是州绕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对姐姐发这么大火,更是唯一一次动手打她。

  这场战役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州围退了学,离家出去打工。

  而他和父母躲债的日子还在继续,为了避人耳目他们搬离了原本的城市,他转了两次学,但还是被找到,某天放了学他被两个陌生的叔叔拦住并带走,用来威胁父母还钱,这俩人是父亲工地里干活的民工,想讨了工钱回家过年。那一次事件之后,也许是父母觉得亏欠他诸多,对他的态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州围对他也越发关切爱护,后来家里条件随着州围走红重新好了起来,他再出格再犯浑,也没人真的忍心责怪他。

  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那次事件对一个孩子的心理阴影十分严重,以至于州绕对那之前的回忆都有些颠三倒四模糊不清,但是关于州围退学的这个问题,州绕可以打包票不是父母逼的。

  但要说州围退学事件给州绕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觉得人没有必要读书,他本来也就不是一个擅长学习的学生,在州围走红后更是高举“读书无用论”的旗帜大力挥舞——州围高中都没读完,还不是当了举国上下人人皆知的大明星,随便拍个广告钱就跟不是钱似的飞来,如果她老老实实按部就班把书读完了,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混,父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