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25(2 / 2)

加入书签

  “看你说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日子都过的不错,用不着羡慕我。”

  “呵呵,也是,哦,老姬工伤级别鉴定下来了,矿上安排了他家大小子的工作,每月两口子还有工伤补助,最起码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唉,我家的几个把我愁的,

  要文化没文化,只能跟着我去下井挖煤,老黎兄弟,你离总公司近,有没有听到什么招工的消息啊,几个月前还有人说,要找一些年轻的孩子去培训呢。”

  “我虽然在兴庆府,但是自从调到区政府开车,就很少跟那边联系,你也知道,我刚来,认识人不多,谁会给我透漏这个呀,要我说,学一门手艺就不错。”

  “哦,你有什么想法?”

  “呵呵,就是调度室的杨大姐,她家的大小子去南方打工,在那个地方学习了什么电焊,一个月好几百呢,就是吃点苦,年轻人,吃点苦没什么,我们年轻的时候还不是吃风沙过来的。”

  “哎呀,有点远啊。”

  几个人同时点点头,好不容易养大的孩子,那个舍得放出去,都想在附近找一个工作,安安稳稳看得着,摸得见,有个事情吧,还能跑跑腿什么的。

  “呵呵,我们可不像你家,京城有亲戚可以照应着,没人欺负,还是看看别的地方有没有岗位吧。”

  “那是,我家大侄子听我儿子说,国家很重视,光津贴都是我的好几倍呢,这些年我算看明白了,考上大学那是唯一的出路,谁也砸不烂的铁饭碗。”

  “唉,可惜晚了,我们的孩子都大了,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是啊,是啊。”

  那个时代很多人还是遵循老规矩,男女分开坐席,黎妈妈经历过多年街道琐事的熏陶,应付起打探大儿子婚事的女人们,那是滴水不漏,又让人心里舒坦。

  “哎,我说,你婆婆在京都咋样?过年过节的也没有给你弄点好东西来?我家邻居探家从京都带回来两块布料,啧啧,真瓷实,厚墩墩的。”

  “我婆婆那是一位有福气的老太太,□□的时候救过□□,认了干亲,如今人家平反了,就把她接到身边照应着,吃喝都不愁。

  她手里宽裕,别说过年过节,就是春夏秋冬都有邮寄过来布料的,加上老黎的大侄子,在京都也是捧着铁饭碗,我们也跟着受益,家里的电器都是他给买的。”<br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