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1 / 2)

加入书签

柳州下面一个县城边上的一个小村庄,老村长也就是安家族长,是个善人,村里大部分人姓安,是这村子大姓,现在的村长是老村长家长子。

  前几年其他地方闹饥荒,逃难来了好一些人,安家也允许了一些难民落户在自己村下。

  但是,这毕竟是古代,看天吃饭,土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本,逃难来的人也只能说落户在这里,并不能分到土地,也就只能做个纯雇佣农,帮助地主家种种土地维持生活。

  当然,如果愿意去开垦荒地,官府前三年是免税的。杨家两夫妻是个能干勤劳的,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自从落户之后也就勤勤恳恳的开了点土地,虽然土地贫瘠,也是聊胜于无,总能吃口饭。

  所以,杨家也没什么大的期盼,然而现在,唯一让他们担忧的,却是自家小子杨小木了。

第4章 柳州风貌

  大魏朝民风开放,并不是说一定只能男女才能成亲,男男,男女都可以组合家庭,但为了传宗接代,绝大部分人都会先娶一个女人,而男人一般都是作为谈资风雅一般的存在;有钱人家三妻四君,作为被“娶”的一方男人,被抬回家就是作为小君的存在,地位并不高;而形成这种风气也是因为大魏朝文人较多,大家都觉得养个男人附庸风雅,很是风流。

  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时代对于子嗣延续看得极为重要,毕竟,还是女人才能生孩子啊。这种既需要子嗣又想搅基的思想矛盾综合社会症居然能和谐的存在,也是大魏朝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首先文化上必须认同,大家要觉得这是一件风流雅事,其次也要有钱,没钱你能娶上一个女人生个孩子就该烧高香了,甚至没钱都没人愿意跟你。

  而杨家两位老人着急自家小子杨小木,正是这个原因。

  在大魏朝,通常百姓十四五岁就开始娶妻生子,很少有人拖到16岁,一般超过18岁就是有问题了,要么家境贫寒,要么人有残疾。当然,任何时代,在有文化发展的情况下,都有特殊的存在,所以,不排除有人就是不愿意过早踏入“婚姻”,但那是人家有实力,玩儿得起,都有殷实的家境底蕴,就算过了25岁照样能娶妻生子。

  而杨家不是后面这种“特殊情况”,而是因为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